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天水谢家湾全新世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详细观测的基础上,对天水谢家湾全新世黄土剖面以2cm为间距进行了连续采样,并对所有样品作了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综合反映出研究区自全新世以来,经历了早期升温、中期基本暖湿、晚期趋于干冷的气候环境演化阶段,其中全新世中期在总体温湿的大背景下,存在频繁的气候波动。以此为基础,结合对渭河文化的历史研究资料,探讨了区内约1万年以来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指出人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通渭县黄土堆积区全新世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甘肃通渭县四家庙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对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相应恢复,揭示了该区全新世期间气候演化的特点和规律。分析认为,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是不稳定的,无论古土壤发育期还是黄土堆积期,气候都具有频繁的次级波动。尤其在全新世中期。两层古土壤间的黄土夹层,反映该区在全新世大暖期经历过一次历时千年之久的气候显著恶化事件。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上扬子地区奥陶系宝塔组与五峰组之间的介壳相地层历来存在两个岩性组:一个是临湘组,岩性为绿灰色瘤状灰岩,另一个是涧草沟组,岩性为灰黄色砂质页岩.二者均曾建立Nankinolithus带。1975年以后,涧草沟组一名被广泛引用于大巴山地区,意指宝塔组顶部瘤状泥灰岩以上的黄绿或桔黄色页岩,厚仅数十厘米.本文以五个实测地层剖面为例,从岩性特征和化石内容论证大巴山地区原宝塔组顶部的瘤状泥灰岩实与其上的原涧草沟组页岩为一套独立的岩性地层单元,符合临湘组的概念,故改大巴山地区的涧草沟组为临湘组。并据化石与国内外相当地层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三个地层剖面,对西乡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该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龙马溪组和崔家沟组,且首次建立起该地区志留纪的生物地层系统——笔石分带。但龙马溪组底部的笔石带则属奥陶纪。还将西乡地区的志留系与国内外有关的几个地区的志留系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6.
通过1∶5万马兰幅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在东泉戈壁地区发现了环斑花岗岩。东泉戈壁环斑花岗岩分布于南天山碰撞带中部,岩体以富含暗色细粒闪长质包体和具有特殊的环斑结构为特征。该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岩石化学以较高的Al2O3(14.47%~15.44%)、K2O(3.93%~4.7%)和Na2O(3.4%~3.7%),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弱的δEu(平均为0.79)负异常等为特征,表现出与典型的板内奥长环斑花岗岩明显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305±1Ma),恰好是南天山洋盆向北俯冲碰撞造山末期阶段,据此认为东泉戈壁环斑花岗岩可能是一种造山带型环斑花岗岩,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抬升环境下的I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7.
南天山北缘乌什塔拉地区东泉戈壁岩体岩石类型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包体,锆石SHRIMP U-Pb定年 结果显示,其形成时代为 305±1 Ma。岩石富碱(K2O + Na2O=7.58%~ 8.44%),富钾(K2O/Na2O=1.09~1.33),高 Mg(# 51.6~58.5), A/CNK 为 0.92~1.00 之间,属于准铝质高 Mg# 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K,Th,U), 亏损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Nb,P,Ti),强烈亏损 Y(10.17×10-6~14.84×10-6)及 Yb(1.054×10-6~1.374×10-6), 弱—无的负 Eu 异常(0.60~0.99),总体表明东泉戈壁岩体为壳 - 幔岩浆混合成因,具有碰撞晚期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点。 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东泉戈壁岩体的侵位表明在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挤压环境中,由于幔 源岩浆的底侵作用,使得下地壳底部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幔源岩浆发生混合作用,指示南天山晚古生代残余海盆的闭合。 东泉戈壁壳 - 幔岩浆混合型花岗岩的确立表明晚石炭世南天山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  相似文献   
18.
榆林长城沿线处于环境变化敏感带,其风沙滩区沉积剖面的磁化率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全新世早期11500~10000aBP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转暖,磁化率、黏粒和粉沙含量逐渐增高;全新世中期的10000~45003BP气候相对比较湿润,植被覆盖度增大,风沙活动减弱,地表沉积物当-中粉沙和黏土成分含量显著增大,风化成壤作用增强,地表发育沙质弱古土壤;全新世中期后段的4500~3000aBP期间,气候以比较温和湿润为主,但在4200~4000aBP出现一个气候干旱事件,风沙活动强烈;近3000a以来,气候显著干旱化,波动频繁,地表风沙沉积物显著变粗,表现出有5次沙漠扩张。该区生态环境演化、人文历史变迁基本上是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演化为主,近代人为因素对环境变化起着加强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