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质学   72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豫西沙沟脉状Ag-Pb-Zn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豫西沙沟薄脉状Ag-Pb-Zn硫化物矿床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主要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碳酸盐脉型和石英-碳酸盐-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蚀变岩型两种矿化类型组成。主要矿脉的矿物共生序列可以分为成矿前的石英-黄铁矿阶段(Ⅰ)、闪锌矿-石英-方铅矿-少量银矿物阶段(Ⅱ1)、方铅矿-石英-闪锌矿-含铁白云石-银矿物阶段(Ⅱ2)和成矿后的方解石-(石英)阶段(Ⅲ)。对不同阶段的成矿流体研究表明,石英-黄铁矿阶段(Ⅰ)中的含氯化钠子晶三相(LVH)包裹体(Ⅰ1)可能是直接从饱和水的结晶岩浆熔体中出溶形成或是由岩浆流体的减压沸腾形成,显示该区很可能存在岩浆流体端元。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1Ⅱ2)捕获富液相包裹体(LV型)和个别CO2包裹体(C型),这两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反映了主成矿阶段流体的基本特征,结合包裹体气相和液相成分色谱分析以及包裹体初融温度,认为成矿流体应该为中-低温低盐度含CO2的H2O-NaCl体系。其中,阶段(Ⅱ2)的均一温度(145~288℃,平均为194℃)比阶段(Ⅱ1)的均一温度(185~357℃,平均240℃)低46℃;同时,阶段(Ⅱ2)的盐度(1.91%~10.86%,平均6.38%)较阶段(Ⅱ1)盐度(4.65%~10.11%,平均7.77%)略低。对这一温度和盐度的总体下降趋势的合理解释是大气水的逐渐混入。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1Ⅱ2)之后的方解石-(石英)阶段普遍为富液相包裹体(LV型),该阶段显著降低的温度(129~208℃,平均165℃)和盐度(1.40%~4.03%,平均2.50%),进一步佐证大气水的不断混入。而且,流体混合可能在引起矿石矿物从热液中沉淀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e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广西乐业林旺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的构造解析表明,矿床构造线主要分为南北向、北东东向和北西向三组,其中造山期间形成的南北向构造线(不对称褶皱和逆冲断层)控制了矿床的基本构造格架。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构造应力场发生近直交的改变,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北东东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导致F1的左旋-正滑运动,矿液沿着断层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矿床构造演化至少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和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等三个阶段,成矿发生在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阶段。层状矿体主要赋存于背斜构造中,在空间上与赋存于断层中的脉状矿体相连。能干性和渗透性明显不同的地层组合是形成层状矿体的岩性基础,断裂构造则是主要控制因素。泥质不透水层分别与反冲断层、背斜构造组成的构造圈闭,以及两期非共轴背斜叠加形成的构造高点则是形成厚大矿体的主要原因。林旺金矿在烂泥沟金矿与水银洞金矿之间形成了一个从脉状型式→脉状和层状之复合型式→层状型式的完整矿床型式系列。这种复合矿床型式直观地表明了层状矿体是后生热液成因矿床。  相似文献   
25.
26.
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的卡林型金矿床.含砷黄铁矿是该矿床最主要的载金矿物,脉石英是最显著的热液蚀变作用产物.含砷黄铁矿、脉石英及其包裹体具有相同的稀土元素特征,表现为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7.95~31.77,(La/Yb)N:8.97~40.49);轻稀土有一定的分异((La/Sm)n:3.20~5.29),曲线右倾程度大;重稀土分异不明显((Gd/Yb)n:1.41~3.35),曲线平坦;负铕异常明显(δEu 0.59~0.71);微弱的铈负异常(δCe 0.97~0.98).代表成矿流体特征的脉石英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与区域上不同时代的幔源基性-超基性岩差别较大,而与矿床围岩、矿石、含砷黄铁矿及其包裹体稀土配分型式及特征值十分相似,具上部地壳普通沉积岩的特点,反映成矿流体主要不是来源于地幔,而是以壳源为主.Eu负异常反映了偏酸性(富CO2)、还原性的成矿环境;微弱的Ce负异常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以沉积水和热脱水为主的盆地流体.  相似文献   
27.
西石门铁矿是河北省南部邯郸.邢台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铁矿。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对矿石中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样品的坪年龄为133.1±1.3Ma,相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33.6±2.5Ma,表明西石门铁矿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宁芜玢岩铁矿和山东莱芜、金岭等地矽卡岩铁矿形成时间一致或相近,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岩石圈大规模减薄。  相似文献   
28.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矿区构造线主要分为近NS向、NW向和NE向3组,其中NW向构造线控制了矿区的构造格架。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和岩石圈伸展等4个阶段。盆地裂陷期间(D2-T2)形成的同生断层为后续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最初的构造薄弱面,并成为主要的热液通道;造山期挤压期间(T3)形成了矿区最为明显的近NS向和NW向大型倒转褶皱和逆冲断层以及配套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J1)形成走向NE的叠加褶皱,并在F2-F3"X"型断裂系上形成近EW向的拉张区,矿质沿着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燕山期(J2-K)岩石圈伸展,形成小规模的近水平逆断层。上述4个主要构造变形阶段与右江盆地的裂陷-闭合-坍塌的发展演化历史相吻合,成矿发生在由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造山期逆冲作用形成的构造闭圈和后碰撞造山期间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张性构造环境是矿质得以大量聚集、沉淀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构造成矿作用是锦丰(烂泥沟)金矿单一矿体垂向延深1000m以上的主要制约因素。构造成矿的观点将为在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带的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华南地区钦杭成矿带地质特征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80,自引:0,他引:80  
钦杭成矿带位于华南板内,尽管是扬子与华夏古陆在新元古代拼接部位,但绝大多数矿床形成于中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本文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钦杭带及旁侧矿床归纳为两个成矿系列和三个成矿亚系列,即: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锌矿床成矿系列和燕山期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后者可以进一步分为中晚侏罗世斑岩-矽...  相似文献   
30.
广西苍梧县社洞矿床是大瑶山隆起南侧正在勘查的一个与花岗岩类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矿床,目前估算的资源量已达中型,并具有大型矿床的潜力.文章对矿区内的花岗岩类分别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测年和辉钼矿Re-Os测年,获得社山复式岩体花岗斑岩的等时线年龄为(91.05±0.31) Ma,花岗闪长岩为(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