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1.
以非夏眠期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对照组,在刺参夏眠不同程度选取3个时间点,将其分为夏眠初期、深度夏眠期、夏眠解除期3个阶段,采集前肠组织为研究材料,制作石蜡切片,统计不同时期刺参前肠壁厚度、前肠黏膜上皮、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的厚度及直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夏眠不同时期黏膜下层厚度均无差异(P>0.05),夏眠初期黏膜上皮和外膜显著薄于对照组(P<0.05),深度夏眠期黏膜上皮和肌肉层显著薄于对照组(P<0.01),刺参前肠直径在深度夏眠期显著变小(P<0.01).计算前肠各组织层占肠壁厚度的比例发现:夏眠初期黏膜上皮和外膜厚度占肠壁总厚度的比例要显著小于非夏眠期(P<0.05),黏膜下层的比例则显著变大(P<0.01),肌肉层所占比例在深度夏眠期显著小于其他几个时期(P<0.05).  相似文献   
12.
The protease activity in digestive tract of young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m was studied, and the optimal pH, temperature and NaCl concentration were determined for different portions of the fish's internal organs. The optimal activity in the fish's stomach was at pH of 2.2, while that in the intestinal extracts was within the alkaline range from 9.5 to 10.0. In hepatopancreas, the optimal pH was in low alkalinity at 8.5. The optimal reaction temperature was above 40℃ in stomach, intestine and hepatopancrea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pH value increased in stomach, while in the intestine, an opposite tendency was observed due to combined effect of pH and temperature. NaCl concentration showed inhibitory impact on protein digestion in hepatopancreas. The main protease for protein digestion in turbot seemed to be pepsin. Moreover, the maximum protease activity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intestine existed in the hindgut.  相似文献   
13.
贝类养殖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量的80%以上,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对象。近年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贝类的大规模死亡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导致栉孔扇贝(C.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因是一种球形病毒(贺桂珍等, 2003;王崇明等,2002),养殖海区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是其大规模死亡的重要诱因(张福绥等,1999)。在多种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贝类抗病力下降、病原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大规模死亡。因此,系统地研究贝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环境胁迫作用的响应是十分必要的。 胁迫反应指胁迫因子引起的机体在生物体、组织及分子水平上的行为学、细胞学和生化反应,包括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多种行为反应(Bayne et al.,1975)。贝类胁迫反应尤其是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免疫反应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相关报道很少。本文作者综述了国际有关贝类神经内分泌反应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贝类养殖在中国海水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量的80%以上,也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对象。近年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贝类的大规模死亡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导致栉孔扇贝(C·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因是一种球形病毒(贺桂珍等,2003;王崇明等,2002),养殖海区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是其大规模死亡的重要诱因(张福绥等,1999)。在多种胁迫因子的协同作用下,贝类抗病力下降、病原体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大规模死亡。因此,系统地研究贝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环境胁迫作用的响应是十分必要的。胁迫反应指胁迫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15.
贝类生态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5年贝类的养殖产量接近1000万t,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开发利用贝类20多种,建立了良种培育、人工育苗、养成和贝类引种等关键技术。但亟待解决的种质、病害与环境等关键问题也日趋严重,包括:缺乏系统研究和海岸带整体战略意识;养殖环境恶化,局部生态系统失衡;过度密集养殖区病害肆虐;种质衰退,抗逆能力不足等。特别是病害方面目前仍未找到十分有效的防治手段。从有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入手,研究有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探究联系整个系统的内在作用机制及有机体在生态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能量分配模式,从生态免疫的角度来探究贝类大规模死亡的原因,为病害的防治及种质的优化提供长久的生态良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生态免疫学(Ecological Immunology)是一个正在迅速兴起的将生态和免疫相结合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生态因子引起和保持有机体免疫系统的变异以及协调宿主和病原体的内在作用机制的整个微进化过程。生态免疫的基本原则是宿主对免疫应答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包括保持和利用免疫系统所付出的生理成本和宿主在对抗病原体时所付出的代价(Rolff et al,2003)生态免疫学的快速发展将为人类开展疾病免疫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刺参应对极端高温、低氧环境的内在分子调控机制,促进刺参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刺参体腔液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高温、低氧下miRNA的差异表达谱并分析了差异表达miRNAs的靶基因功能.研究表明:高温组中共发掘了2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11个上调,9个下调;低氧组中共发掘了10个差异表达miR...  相似文献   
17.
18.
19.
大菱鲆仔稚鱼期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针对海水鱼类仔稚鱼期高死亡率的现状,本实验采集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分析测定了酸、碱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消化道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变化,以期为提高大菱鲆仔稚鱼期的成活率和生长率以及优化饵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菱鲆初孵仔鱼体内就已具有碱性蛋白酶活性,而酸性蛋白酶活性在15日龄左右胃腺出现时才测得。蛋白酶活性的3个极低值分别出现于仔鱼开口期,卵黄囊完全消失期和仔鱼向稚鱼的转变期。早期仔鱼体内表现出较强的淀粉酶活性。5日龄时其活性急剧下降,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水平。脂肪酶活性在仔稚鱼期一直很弱,进入幼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从初孵到50日龄左右始终保持较小幅度的上升,直到60日龄变态完成时才出现大幅度的升高。大菱鲆仔稚鱼发育过程中,消化道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仔稚鱼变态完成后,蛋白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这标志着大菱鲆由稚鱼期向幼鱼期的转变及消化机能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