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02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118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592.
593.
594.
地平式激光测距仪仪器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用3颗以上恒星确定地平式激光测距仪仪器参数的方法,选星的最佳条件为高度在50°—60°的带拟合(Zone fit)方法,以提供今后实际工作使用。  相似文献   
595.
596.
597.
吉林松花湖     
金文华 《吉林地质》2006,25(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598.
库车坳陷西秋里塔格构造带新生代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应用PRA公司的BasinMod 1-D软件,利用回剥技术对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4个井点和邻区的两个井点进行沉降史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基底总沉降曲线与构造沉降曲线相似,沉降曲线呈上凸式。克拉苏构造带和拜城凹陷的沉降史特征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沉降特征总体相似,只是各阶段的沉降速率、沉降量不同,反映了构造运动从北向南传递,沉降中心从北向南迁移的过程。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沉降特征主要分为5个阶段,这5个阶段的曲线形态由缓到陡,反映了新生代以来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一直处于挤压的应力环境中,且挤压程度由弱到强,直到第四纪最终定型,为典型的前陆盆地沉降特征。亦反映了天山造山过程中,库车冲断褶皱带由北向南推进,并最终到达秋里塔格构造带的过程。  相似文献   
599.
库车前陆盆地东秋里塔格构造带构造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2,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的5条典型地震剖面解释,发现DQ94-226测线以西的盐上地层主要发育南倾被动顶板反冲断裂,盐层发育盐枕构造和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冲断裂带;DQ94-226测线以东的盐上地层发育向南逆冲的大型断裂,盐层发育盐推覆构造,盐下地层主要发育断层相关褶皱和突起构造(pop-up)。平衡剖面分析表明,东西两段的南北向构造缩短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段的构造缩短明显大于东段。沉降史分析表明自东向西,构造活动的幅度依次增大,西段的构造活动明显比东段强烈。由此认为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可以分为东西两段,即西段的库车塔吾构造带和东段的迪那构造带。  相似文献   
600.
为了研究滑脱层在挤压构造变形中的作用,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观测了两种构造挤压方式(即单向挤压、双向挤压)作用下不同时期及不同部位地层的构造形成及其晚期演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①在滑脱层存在的地质条件下,地质体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构造变形单元,即"上构造层、滑脱层、下构造层".②构造变形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在变形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