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4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序列控制着鲕粒滩储集空间的发育。下苇甸地区寒武系张夏组主要为鲕粒滩微相。通过野外实测、薄片观察、X衍射等方法,阐明了下苇甸地区寒武系张夏组鲕粒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序列,并对张夏组鲕粒滩的勘探前景进行了展望,得出如下结论:(1)对下苇甸地区张夏组鲕粒滩储集性能有明显影响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压溶、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等。除此之外,硅化作用主要以围绕鲕粒的硅化套形式出现;(2)鲕粒白云石化主要发生在同生成岩阶段,白云石晶间孔是鲕粒滩主要的储集空间。早-晚成岩阶段主要以鲕粒滩的压实-压溶作用为主,造成了粒间孔隙的急剧减少;(3)鲕粒滩压溶产生的缝合线及其伴生的溶蚀孔隙与白云石晶间孔构成的疏导-储集复合体系是鲕粒滩可能的油气储集空间,在证实中新元古界烃源岩供源的前提下,华北寒武系张夏组是一套潜在的勘探新层系,值得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2.
冀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西部,是发育在华北地台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坳陷,在寒武系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从寒武系露头剖面入手,结合钻井地层,建立露头和钻井之间的地层对比格架。对单井相、地震相、连井相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寒武纪构造活动平缓,各区域的地层厚度差异小。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岩心观察、样品分析以及各岩性含量的统计,识别出了台地、缓坡、陆棚等3种相类型。台地相中可以识别出潮坪、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鲕粒滩、竹叶状砾屑滩等5种类型。潮坪主要指潮上坪和潮间坪,并进一步识别出了潮上泥坪、潮上云坪、潮上云灰坪、潮间灰坪等类型。基于各沉积相类型的分析,建立了冀中坳陷寒武系的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并编制了9张岩相古地理图。对古地理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在府君山期开始海侵,发育了局限台地和潮坪;至馒头期、毛庄期海侵进一步发展,主要发育了潮上泥坪;到徐庄期以后,潮坪、鲕粒滩共存,并在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崮山期开始海退,潮坪沉积又开始出现。长山期、凤山期进一步海退,分别发育了竹叶状砾屑滩和潮上云坪、潮间灰坪等。  相似文献   
73.
北京下苇甸地区张夏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下苇甸张夏组作为华北寒武系的标准剖面之一,一直以来是广大地质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野外观察、实测,并结合室内薄片鉴定、XRD测试等技术,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张夏组的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其特征,对张夏组沉积相做了细致划分。通过研究,该区张夏组主要发育碎屑岩浅海相及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其中碎屑岩浅海主要发育过渡亚相及页岩局限浅海亚相;台地相主要发育局限台地、滩、潮坪亚相。通过岩性特征观察及剖面相组合,首次对研究区的滩进行了划分,将滩分为高能滩及间歇高能滩。总体上,张夏组表现为一个典型的离岸缓坡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由下向上水体加深,陆源碎屑沉积逐渐往后迁移,被碳酸盐岩沉积所取代,台地成熟。  相似文献   
74.
冀中坳陷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但在不同的层位和不同的地区岩溶孔洞缝的发育程度差别很大,表明岩溶发育的主控因素不同。通过显微镜下和露头剖面对裂缝产状和切割关系的分析,识别出了至少三期裂缝。研究表明:这三期裂缝分别对应于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岩石破裂事件。通过露头、镜下对孔洞缝形态的研究,结合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认为冀中坳陷奥陶系存在同生期岩溶、埋藏期岩溶和表生期岩溶。多期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目前奥陶系的岩溶储层。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对冀中坳陷的岩溶作用影响不同。在近地表环境下,奥陶系经历的构造活动越强烈,溶洞发育率越高。对比冀中坳陷内各岩溶古地貌类型和放空漏失的数据,表明岩溶洼地也是有利的古地貌类型,分析认为这种岩溶洼地为不积水的岩溶洼地。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在垂向上具有不同深度范围的水平岩溶分带,对应于不同地貌类型下的渗流带和潜流带。在靠近深大断裂带附近,有大量的钻具放空和泥浆漏失,并且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表明有热液的存在。在岩溶作用较弱、溶洞发育率低的区域,白云岩和石灰岩的薄互层段是有利的岩溶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75.
世界上约60%的油气产自碳酸盐岩。全球哪些地区、哪些时代碳酸盐岩发育?其时空分布受哪些因素控制?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对我国海外油气勘探战略选区有指导作用,而且可为了解全球古地理环境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全球179个碳酸盐岩盆地的数据统计分析,对全球显生宙碳酸盐岩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在显生宙的各个地质时期,碳酸盐岩均有分布,但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程度不同。在泥盆纪、白垩纪和古近纪,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而在志留纪、二叠纪、三叠纪和侏罗纪,分布局限。不同时期,碳酸盐岩发育地区不同。寒武纪-奥陶纪,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中国、北美洲、澳大利亚;三叠纪以后,碳酸盐岩发育区域转移至中东、北欧、北非、南美洲;至古近纪和新近纪,碳酸盐岩发育区主要分布于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研究表明,全球碳酸盐岩时空分布受大陆漂移和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古生代,古劳亚大陆、西伯利亚、中国华南地区、澳大利亚均位于赤道附近温暖浅海地带,碳酸盐岩发育,上述地区是这一时期碳酸盐岩分布主要区域;冈瓦纳大陆在古生代位于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少。中生代,古劳亚大陆漂移至高纬度区,碳酸盐岩减少;冈瓦纳大陆解体为南美板块、非洲板块并漂移至低纬度区,发育碳酸盐岩。新生代,碳酸盐岩在南亚地区的增多,这也和板块的位置相印证。另外,当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海侵形成广阔的陆表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当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海退形成陆缘海,碳酸盐岩发育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76.
中国南方寒武纪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4,自引:18,他引:16  
中国南方是指西至金沙江-元江断裂、西北至龙门山断裂、北至城口-房县-襄樊-广济断裂、东北至郯庐断裂、东至黄海和东海、南至南海的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在各露头剖面和钻井剖面地层学和岩石学研究所取得的各种定量及定性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用法,编制出了中国南方下寒武统下部和中部、下寒武统上部、中寒武统和上寒武统的各种单因素图以及相应的早寒武世早期和中期、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这些古地理图的最主要特征是定量,即每个古地理单元的划分和确定都有确切的定量的单因素图为依据。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中国南方寒武纪还是首次出现。中国南方寒武纪有7个主要的古地理单元,即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江南盆地、东南台地和华夏陆。滇西台地、康滇陆、扬子台地、斜坡和江南盆地属康滇古地理体系,东南台地和华夏陆属华夏古地理体系。这两个古地理体系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南方寒武纪的两陆、三台、一盆和一坡和古地理的基本格局。是寒武世早期和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早寒武世晚期、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这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演化阶段。这种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在古地理学中是个重大的进展,对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产的预测和勘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7.
中国南方,从震旦系至三叠系基本上都是海相地层,碳酸盐岩十分发育,油气生储盖层配置关系良好。但是到现在为止,除四川及其邻区以外,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尚无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8.
云贵地区二叠系瘤石灰岩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东北部及贵州北部的二叠系中广泛发育了瘤石灰岩(亦称眼球石灰岩)。瘤石灰岩由颜色较浅、较纯净的石灰岩瘤和颜色较深、泥质含量较高、微缝合线发育密集的包层组成。组成瘤和包层的石灰岩类型一致,为生屑石灰岩、生屑质灰泥石灰岩、含生屑灰泥石灰岩或灰泥石灰岩。本次研究认为,瘤石灰岩是压溶成岩作用的产物,不是某种沉积环境的标志  相似文献   
79.
潮控河口湾是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北部上白垩统Napo组的主力储层,当前对其识别标志、岩相及沉积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建立可靠的潮控河口湾的沉积模式,对于预测油气储层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区LU碎屑岩段岩芯、粒度、测井、薄片以及地化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1)综合岩相类型、地化、垂向序列特征认为其发育潮控河口湾和陆棚;2)研究区潮控河口湾主要发育中河口湾亚相及外河口湾亚相,中河口湾亚相发育潮汐河道、潮坪、高流态沙坪等微相,在测井曲线上呈钟形;外河口湾轴部发育潮汐沙坝、高流态沙坪微相,测井曲线上为箱型;外河口湾两侧为泥质潮坪微相,测井曲线上呈指形;浪基面之下发育泥质陆棚沉积和风暴形成的海绿石席状砂;3)研究区倾向西南,中河口湾的潮汐河道边滩沉积发育在东北部;向西南河道逐渐拓宽,外河口湾轴部潮汐沙坝南北向展布,向两翼泥质含量增高,发育泥质潮坪,呈席状展布。  相似文献   
80.
袁坤  金振奎  彭飚  朱小二  田甜  黎瑞 《现代地质》2020,34(2):309-320
青海湖是研究湖泊滩坝的有利区域。通过对青海湖现代滩坝的实地考察和精细解剖,对滩坝的沉积特征、形成机制、沉积序列、沉积模式、识别标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青海湖滩坝发育3种岩相,即块状砾质砂岩相、块状砾岩相和递变砂砾岩相。结合岩相分布和现代湖岸水动力观测,将青海湖波浪带划分为对称浪带、歪浪带、破浪带和冲洗浪带,并据此建立了青海湖滩坝沉积模式。提出滩坝相较于河口坝的4点关键识别标志:(1)岩性底界面接触关系差异,滩坝与下伏半深湖泥质沉积总是突变接触,有明显的突变面,而河口坝则是渐变接触;(2)滩坝垂向上发育典型的“ABC”序列,沉积物自底至顶呈细-粗-细的变化;(3)滩坝普遍发育冲洗层理,以及向陆倾斜的漫越层,而河口坝主要发育槽状交错层理;(4)砂体走向差异,滩坝砂体走向总体平行于湖岸,而河口坝砂体走向总体垂直于湖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