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已启动,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已完成预警基准台站勘选工作。利用近震计算公式,利用已选定台址与现有台站噪声水平,评估内蒙古自治区预警基准站建成后地震监控能力。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乌兰察布市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在1.0级,而赤峰—通辽地区监测能力将达0.5级。  相似文献   
12.
对内蒙古测震台网2008年以来速报的346次地震(包括天然地震与爆破、塌陷)进行统计,以典型震例,分区域、分类别总结震相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利用典型震例与波形互相关性在未来地震定位与震相精确识别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及利用非常规震相(sPn震相)准确测定震源深度的应用前景。通过以上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内蒙古地震速报和编目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出该地区较精确的震源深度。重新定位的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主要分布在6~10km。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蒙古地区测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地震预警参数阈值(特征周期τc和位移幅值Pd)开展评估内蒙古地区中强地震潜在破坏区范围的研究。按照一定的筛选条件进行筛选后,拟合出适合内蒙古地区的τc与震级MLPdτc和震源距R的统计关系式;根据现有地震事件的最大震级,得到仪器烈度为Ⅳ度、震级ML=5.0时对应的参数阈值为Pd=0.1075cm和τc=0.686s。最后对近年来内蒙古境内2次中强地震开展线下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需要台网具有一定密度,如能均匀分布,效果更好,否则会出现结果仅由经验关系式决定、而实际观测值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选取内蒙古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18年9月速报的地震,按照新的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和现行地震速报规定分别重新测定震级,并测定矩震级。结果表明:新国标测定的地震数可较好地满足G—R线性关系,且所测震级更接近矩震级。震级新的国家标准应用后,速报的震级下限降低,地震数明显增加,可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有感地震监测服务的需求,并更加科学地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警技术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预警系统中,震级的测定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考虑到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方法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利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16~2018年M_L≥2. 0地震波形数据共120条,分别采用P波3s时间窗内垂直向位移时程和P波全波段垂直向位移时程计算特征周期参数值,得到了地震预警震级的计算公式,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采用P波全波段关系式得到的结果较采用P波3s固定时间窗计算值收敛性更好,关系式拟合相关系数更接近1,能够对预警地震震级做出较好的估计。同时结合数据处理结果,探讨了地震预警的警报快速性和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科研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科研管理模式采用人工、纸质方式的弊端,面对异地管理的不便,设计并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科研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普元中间件应用平台,在深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科研管理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登录模块、门户模块以及课题申请管理等5个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管理,每个业务流程均包括申请、个人查询统计、管理员查询统计、excel导出等功能。该系统的实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提供了一个集科研管理、查询、信息发布、科技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电子化科研管理平台,以技术促管理,有效提高科研信息的便捷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该地震局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及管理水平,具有较好的扩展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速报中地震定位方法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2008—2014年内蒙古测震台网速报的内蒙古自治区内地震事件,对每一事件采用单纯型、LocSAT、HypoSAT、HYP2000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以定位结果中的定位残差大小为唯一判定指标,考察4种定位方法的适用性,对比发现,单纯型方法定位残差最小,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速报的有效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采用CAP方法和TDMT-INVC方法对2020年3月30日和林格尔M4.0地震数字记录波形进行震源机制解计算,并利用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进一步对其深度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震源机制以走滑为主,略带逆冲分量;CAP方法和sPn与Pn震相走时差法测得的震源深度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分布范围为14.0~15.5 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内,符合本地区地震震源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 010条Pg波和3 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km深度,研究区东部存在面积较大的连续高速体,西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地震集中在高、低速区过渡带,反映了研究区地壳介质脆弱;在20~30 km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高速区向西蔓延,与呼包盆地的高速区连成一片,预示着有一个构造体横穿呼包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