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6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8 毫秒
31.
邵芸  谭衢霖等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C00):205-213,T001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还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与地面调查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32.
利用航天飞机3号SIR-C数据对额济纳旗北部中-蒙交界处浅层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在SIR-C图像上呈亮条带的机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浅层地下水区能被ISR-C图像特别是L-HV以及L-HH极化以亮黄色强烈显示,这是与该带地下水位浅,植被长势好,植被固沙形成沙垄等因素造成雷达波体散射以及后向散射强烈所致;(2)在研究区的中-蒙交界段正是地形由缓向陡转折处,这是与拉张正断层原因导致中方上盘相对下降,并在此处具备储水条件有关。(3)雷达遥感能敏感地探测到微地形的变化,可很好地反映地表植被分布和地表及次地表水分,使其在干旱区应用研究具有极大的优势,此研究可能为西部干旱区寻找浅层地下水提供一条快捷,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以成都市区Radarsat图像为数据源,基于雷达图像服从的分布,对城区变化存在的平滑转变和阶越转变2种类型,运用指定 的数学算子和最大似然规律进行图像变化检测。通过和实地数据对比,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34.
近些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加剧、暴力恐怖活动激增,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如何综合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聚合分析天空地多源多维异构数据,实现精准应急服务与指挥决策,是实施"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支撑。突发事件复杂多样,而以往的应急信息服务过于粗放,急需建立天空地协同的精准应急服务技术体系。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项目于2016年7月立项,将围绕地震灾害、暴恐事件、冬奥会和电网应急保障4种应急服务需求,以遥感技术为核心,协同多种空间信息技术,通过3年的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改变以往粗放、漫灌式的信息服务,构建新的精准应急服务技术体系,解决多源应急信息彼此孤立、割裂的难题。本文概要介绍了该项目的目的意义、总体目标、研究内容与方法、预期效益等,旨在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和后续重点专项立项提供参考,并通过交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5.
基于小波变换和局部相关系数改进IHS变换的图像融合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到分辨率高、光谱畸变小的融合图像,该文根据图像处理理论和小波变换的时频局部 特性,采用Quickbird数据,对多光谱波段经IHS变换的I分量和全波段图像分别进 行小波分解,用全波段图像经小波分解得到的高频系数替换I分量小波分解的高频系数, 替换时根据图像的地物光谱特性引入局部相关系数进行有选择的高频替换.经过IHS反变换得到空间分辨率高且没有光谱畸变的融合图像.  相似文献   
36.
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以其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在地表目标识别、灾害监测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分辨率、全极化等各类先进SAR载荷卫星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对而言,微波与地物目标的相互作用机理仍有待深入研究。在可控无电磁干扰的测试环境下开展典型目标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可以再现SAR卫星电磁波与地物目标的相互作用过程,有效提升微波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目标相互作用机理的认知水平。本文基于“陆地目标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在可控环境下对两种典型的人工目标(金属球与四旋翼植保无人机)以及典型自然地物(水稻)目标分别开展了全频段微波散射特性测量与多波段、多极化、多入射角、多方位角成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球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Radar Cross Section)测量值精度较高,在2.5 GHz以上与Mie级数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9 dBsm(HH极化)与1.00 dBsm(VV极化);同时实验平台能够较好地呈现无干扰环境下目标多入射角、多方位角的散射特性。此外,由于结构特征的不规则性和介电特征的不连续性,水稻的0.8—18 GHz连续微波波谱曲线起伏变化较大,这也是导致对自然地物目标的SAR图像解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美国航天飞机成像雷达 (SIR A ,B ,C)图像和加拿大雷达卫星ScanSAR图像的分析 ,并结合LandsatMSS ,TM图像和数次大面积的野外调查 ,识别出今天风吹沙覆盖下的古河道和古湖盆 ,确立了横贯本区北部的一条古河湖串联水系系统 ,揭示了此区流沙带主要是以古河道作为通道移动的规律 .初步建立了自第三纪以来这一 30 0 0 0 0km2 地区的水系演化模式 ,确证了地质历史时期阿拉善高原曾经是湿热的河、湖众多的自然地理景观 ,初步恢复了自“青藏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本区地势高、低反转的影响过程 .  相似文献   
38.
差分干涉雷达遥感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当前雷达遥感的热点研究领域,对地质学特别是地震、火山、大地构造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差分干涉雷达遥感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郑重阐述了差分干涉雷达遥感在地震、地表形变测量、火山监测、板块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9.
成像雷达(SAR)遥感地质应用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像雷达(SAR)遥感以其独有的全天时、全天候观测能力和对地表的穿透性及形态探测能力,特别是现在新型成像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之在地质学应用中比光学遥感更具优势。文章结合SAR应用技术的发展过程,即由单波段单极化到多波段多极化,再发展到现在极化测量和干涉测量阶段,综述了成像雷达遥感在地学中的应用,特别对新型成像雷达技术(极化雷达、差分干涉雷达)在岩性分类、探测地震区域形变的地学应用作了实例介绍。  相似文献   
40.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是一种最新的大地形变测量遥感技术方法,本文对差分干涉技术的原理及具体实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讨论了差分干涉测量结果的误差.利用欧洲空间局1996年4月15日获取的ERS-1数据和4月16日获取的ERS-2数据,以及1997年12月2日获取的ERS-2数据,应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对发生于1997年11月8日的西藏玛尼地震进行了提取区域形变场的应用研究,从得到的变化检测条纹图中可识别出地表破裂带,还可定量推算震中周围和两条断裂带附近的变形情况,差分干涉测量结果与地面调查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