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台湾沿海全新世地质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希涛 《海洋科学》1982,6(5):49-54
祖国宝岛——台湾位于亚洲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之间,是琉球-台湾-菲律宾岛弧系的一部分。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地质背景,致使沿海地区全新世海相与海陆过渡相沉积物相当发育,还有热带海洋与沿岸特有的生物堆积——珊瑚礁(图1)。  相似文献   
42.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海面变化均兼具区域性与金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43.
华南地区广泛分布中更新世红土。目前, 对其物质来源尚有争议。九江红土剖面的沉积时代已得到很好限定, 同时由于其沉积连续、地层出露较好, 是开展中更新世红土物质来源研究的理想剖面。通过对九江中更新世红土2件碎屑锆石样品的分析, 共获得177颗谐和锆石U-Pb年龄, 主要峰值集中在新元古代(816 Ma、801 Ma和991 Ma)、古元古代(2019 Ma、2022 Ma和2481 Ma)和新太古代(2502 Ma), 并具有不显著的中生代峰值(135 Ma)。将其与潜在远源和近源物源区的锆石U-Pb年龄组成进行对比, 结果发现中国北方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并不是九江中更新世红土的主要源区。庐山北麓早更新世发育的洪积扇为九江中更新世红土发育提供了充足物质。九江中更新世红土和九江晚更新世黄土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存在明显差别, 后者主要来自长江河漫滩的碎屑物质。不同的气候条件主导了九江地区红土和黄土的发育, 二者都受控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产生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44.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年代学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露间歇喷泉位于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谷露乡西北的桑曲西岸,海拔4700~4750m,现今仍在强烈活动中,其以硅华为主的泉华沉积形成了热泉型中型硅华铯矿床,属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效应的产物。本文根据野外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的系统调查研究,将硅华分为南、北两区共5套沉积。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Ⅰ套硅华下伏于南区大硅华台地之下,并越过桑曲而延伸至河东,构成倒数第二次冰期(爬然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Ⅱ套硅华组成南区的大硅华台地。由泉胶砾岩组成的第Ⅲ套硅华下伏于北区硅华台地之下,也越过桑曲延伸至河东,构成末次冰期(拉曲冰期)冰水沉积的基座。第Ⅳ套硅华构成北区硅华台地,已被一东西向小沟分为南、北两个小片,均由数列小的硅华锥组成。第Ⅴ套硅华则为现今仍在活动和堆积的硅华锥。根据9个样品的U系法测年结果,并参考野外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的研究结果,可将这5套硅华的铯矿床的形成,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第1阶段虽暂缺年龄数据,但可按地貌部位和地层层序,判断其堆积于倒数第三次冰期(宁中冰期)以后,很可能为0.5~0.4MaBP之间的大间冰期早中期;第2阶段为0.38~0.25MaBP,相当于大间冰期晚期至爬然冰期早期;第3阶段为0.22MaBP前后的爬然冰期早期;第4阶段为108.6~17.2kaBP的晚更新世的末次间冰期晚期至拉曲冰期;第5阶段为5.3kaBP的全新世中期以来。由老到新,各期泉华的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而铯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是随着矿石中SiO2有序度的降低而其他成分被保留在晶格中所致。  相似文献   
45.
河南荥阳孤柏嘴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南荥阳孤柏嘴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表明 B/ M界线位于 S8上部 (剖面 1 1 9.4 m处 ) ,80多米厚的马兰黄土中发现 4层弱发育的古土壤。古地磁研究结果为邙山黄土地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并且表明该剖面在提取黄土沉积所记录的高分辨率的过去全球变化信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西藏纳木错与仁错—久如错连通和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发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西藏是中国海拔最高、湖泊最多的省区,藏北内流区则集中了西藏最多的湖泊和大湖。其中位于藏北内流区东南部、藏语意为天湖的纳木错,则是西藏面积(1940km2)最大和海拔(4718m)最高的大湖。前人仅少量报道过该湖的湖岸阶地与古湖岸线,并推论该湖在青藏高原的“大湖期”(40~28或40~25kaB.P.)时,有可能是以河道通过仁错(海拔4648m)而与色林错等湖泊相连通的外流湖。2000—2001年夏,作者在纳木错沿岸的地质调查与1∶25万地质填图(图1)中发现:在作曲卡河下游、玛尔扃北岸、塔吉古日…  相似文献   
47.
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纵贯南北的一组深大断裂。为了测定该断裂新活动的年代,我们根据前人提供的该断裂某些活断层露头与丁梦林等同志共同进行了调查与采样。样品采集 在江苏新沂嶂山闸东一公里新沂河北岸,可见到一条走向北10°东的地裂缝。裂缝面倾向北西,倾角约70°。在河南岸,也有同一裂缝延伸通过。该剖面由中更新世的黄色和浅黄绿色亚粘土夹密  相似文献   
48.
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希涛  彭贵  张景文 《地质科学》1979,14(4):350-358
研究沿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特征与形成年代,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恢复沉积环境及演变历史,对探讨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理论问题,有重要意义。以往,海南岛沿岸全新世沉积与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主要涉及珊瑚礁、沿岸砂堤等。  相似文献   
49.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50.
西藏纳木错湖相沉积的U系和^11C测年结果表明,湖泊沿岸的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约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约120ka BP以来的晚第四纪。本文根据该套湖相层的发育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对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古植被、古气候变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木错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频繁的湖面波动、气候的冷暖与干湿变化以及森林—草原与草原植被的交替演化。其总体特征是:约115.9ka BP时,纳木错湖面最高。在116~78ka BP期间,该区气候温和凉爽或温和偏湿,植被以疏林草原与森林草原或森林的交替出现为特征,湖面经历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基本保持在拔湖140~88m之间。在78~53ka BP期间,该区气候干冷,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大幅度下降,并在拔湖约36~48m之间波动。约53~32ka BP期间,气候转为温暖偏湿或温暖湿润,湖面波动于拔湖约15~28m之间,波动较为频繁。与阶地的发育相对应,该时期内包含了3次明显的暖期和湖面波动过程,区域植被主要以松、蒿、桦为主,为含一定量的冷杉的森林。其中36ka BP左右气候最温暖湿润,区域内可能出现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约32~12ka BP期间,该区气候最为干冷,古植被以草原和疏林草原为主,湖面再次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最低可至拔湖约8m处,但通常维持在拔湖约12~17m之间。约11.8~4.2ka BP期间,气候整体较为暖湿,其中在约8.4~4.2ka BP期间气候最温暖湿润,该区可能发育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湖面波动于拔湖2~9m之间,整体波动幅度较小,但波动最为频繁。区域气候对比发现,纳木错地区的冷、暖气候变化过程与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基本是一致的,特别是阶地下切所反映的湖面退缩过程与北大西洋的Henrich冷事件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