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八所组是琼东北晚第四纪一个重要地层单位,同时也是河流Ⅱ级阶地(T2)的主要沉积地层,其形成年代对该区域晚第四纪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及地壳运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为了限定其形成时代,文章采取ESR的方法,对广泛分布于琼东北珠溪河及古三江河一带的八所组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测年。结果表明:该套地层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晚期(64.36 ka~18.40 ka BP);沉积时代对应末次冰期MIS4~MIS2阶段;河流的下切与T2阶地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时期琼东北海平面的频繁波动及地壳的间歇性抬升;此外,分布于现代海岸风沙强烈作用地带的老红砂与八所组属同期异相的风成堆积,应与八所组地层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22.
渤海湾盆地碎屑物质的物源示踪研究,对于渤海湾盆地的自身演化,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剥蚀过程,以及中国东部陆架海的物质扩散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钾长石是地壳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在河流沉积物中广泛出现,在进行物源示踪研究时具有代表性。基于此,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渤海湾盆地主要注入河流的碎屑钾长石进行了原位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碎屑钾长石的常量元素Na2O、Al2O3、SiO2、K2O的标准偏差与滹沱河、滦河、辽河和漳河4条河流存在差异。在钾长石常量元素Al2O3质量分数与Na2O和K2O质量分数二维散点图中,部分黄河样品的Al2O3值较之整体部分(其他4条河流和黄河样品)偏低;微量元素中Ba、Pb、Sr、Rb和Ca的质量分数占主体部分,尤其Ba、Pb、Sr、Rb的含量较高。在Ba和Sr以及Ba和Pb质量分数二维散点图中,黄河与其他4条河流明显不同。该研究结果表明,钾长石的Ba和Sr含量变化可以成为环渤海湾盆地沉积物中黄河物源示踪的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23.
明永冰川也叫奶诺戈汝冰川,位于滇藏边界太子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为云南省第一高峰)东坡,是该区最大的冰川。据《横断山冰川》一书报道,该冰川长11.5km,在横断山脉中仅次于贡嘎山东坡的海螺沟冰川(长13.1km)和磨子沟冰川(长11.6km),但其冰舌末端下伸至海拔2700m处,却是所有冰川中最低的。太子雪山是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卡格博峰更以其雄伟庄严和神奇美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人、登山家和科学家。从1988年以来,中、美、日三国登山家曾10次向她挑战,但都铩羽而归,迄今她仍是尚未被人类染指的处女峰。特别是1991年1月3日22时至4日8时间,17位中日联合登山队成员消失于第3号  相似文献   
24.
福建深沪湾海底林的测量与新发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现今潮间带或海底所发现的古代陆上森林的遗迹,乃是自然界的一种奇观。它对恢复其生长时期的古植被、古气候与古生态和重建其消亡以后的海平面变化、海陆变迁和地壳升降运动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赏价值。这种埋没林或沉水林,曾在英、法、美、加、日等国海滨与邻近陆架发现和研究。本文所报道的海底林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潮间带中下部,是徐起浩于1986年7月发现的。据徐起浩报道,海底古森林残迹(原生直立树桩)主要分布于狮脚家村和土地家村的沿岸潮间带,距岸100m外,通常水深2~3m,退潮后出露。  相似文献   
25.
赵希涛  魏乐军 《地球学报》2020,41(1):91-105
在上文阐明"五江一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各节点具体径流量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少得多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前人资料和成果,进一步阐述这些河流的径流量,在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与洪水特征,及其对跨流域调水量的制约作用。研究表明:"五江一河"在11月到翌年4月,径流量只占全年总径流量的12.09%~21.84%,月均只有2.01%~3.64%,为冬、春季枯水期。其径流量只比拟调水比例20%或21%的月均值1.67%或1.75%略多。如此之少的水量,只能维系流域内的生态、生产及生活用水,而不能跨流域调水。何况"红旗河"中、下游在冬季结冰期也难以进行调水。每年6月份到9月份的4个月,"五江一河"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3.3%~88.3%,甚至8月份的月径流量可达全年总径流量的17.8%~29.6%,属于汛期。根据径流量的实际数据,一年当中可供调水时间段只有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或汛期的3~4个月,要比"红旗河工程"构想的全年调水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可资跨流域调水的每年5—10月份的时间窗口中,如果按原构想的月均调水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例1.67%(按20%计)或1.75%(按21%计)进行调水,则"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仅为153.25×10^8m^3(按20%计)或161.50×10^8m^3(按21%计)。仅为原构想调水量600亿m^3的1/4,充其量不足27%。在丰水与平水期的6个月中实现年径流量20%或21%的年调水比例,就意味将月调水比例从占年径流量的1.67%或1.75%增加为3.33%或3.50%。这样,"五江一河"的年调水总量可达到306.50×10^8m^3或323.00×10^8 m^3。此调水方案,导致调水河道截面积或工程规模增加一倍,但调水量也只有原构想的大约一半或至多54%。如果将调水目标强行设定为600亿m^3,那么"五江一河"的调水比例将提高到占年径流量的27.1%(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开展前),或除金沙江和雅砻江之外的其它调水河流的39.0%(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完成后),"红旗河"的建设规模势必大大增加,这也意味着工程难度大大增加,意味着工程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大增加,意味着洪水、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大大增加。"五江一河"实际可调水量比"红旗河"构想严重减少,使人不禁会对"红旗河"工程立论的科学基础和科学依据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6.
青海格尔木三岔河组年龄测定与昆仑古湖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主要研究和讨论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第五级阶地的三岔河组河湖相沉积,特别是其上部的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根据野牛沟和纳赤台西北两剖面三岔河组沉积样品的ESR和U系法年龄测定结果,三岔河组堆积于约355~95kaB.P.间,而被称为昆仑古湖的湖相沉积大致开始于约 200~160kaB.P.(ESR)或约150kaB.P.(U系),结束于约 150~120kaB.P.(ESR)或约95kaB.P.(U系)左右,其中深湖时期约为190kaB.P.(ESR)或约110~100kaB.P.(U系)左右。此外,纳赤台东北昆仑河第三级阶地剖面上部的湖相沉积,则是约90(ESR)/72~25kaB.P.(U系)的末次冰期期间形成,可称为纳赤台古湖。根据昆仑古湖湖相沉积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和所发现的介形类化石,讨论了湖泊的沉积环境;根据区域对比,认为三岔河组发育于约355~95kaB.P.,而其中约120~95kaB.P.的末次间冰期的早中期则是昆仑古湖的发育时期与青藏高原的羌塘东湖等古大湖发育早期的最高湖面时期,而40~30kaB.P.的MIS3的后半段只是这些大湖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27.
青海格尔木早更新世昆仑河砾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昆仑河发源于昆仑山,是格尔木河的重要支流之一。前人所报道的新近纪与第四纪地层,主要集中于昆仑山垭口地区,而在昆仑河—格尔木河谷地中,只有中更新世以来的最新地层,从而提出了发生于1.1~0.6 Ma BP间的“昆仑—黄河运动”的概念。然而在昆仑河谷中发现了厚达20 m的钙质胶结的河流相砾石层(昆仑河砾岩),其分布、特征及其与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和低阶地沉积等上覆地层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以及ESR法测定的该砾石层2个钙质胶结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 042 ± 104 ka BP与1 269 ± 126 ka BP)均表明,早在距今1.27~1.42 Ma之前昆仑河—格尔木河河谷已经形成,而且已深切到现今的谷底。此后河谷内的多次切割与堆积,不应是构造运动的结果,而可能是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变化造成的。同样,昆仑山相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强烈隆升至少应发生于距今1.27~1.42 Ma之前。   相似文献   
28.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露热泉型铯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县谷露地区,达中型规模。在前期野外地质特征与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矿石的构造类型有粗大孔隙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裂叶片状构造,细小孔隙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与鲕状构造。结构类型有粒状结构、胶状结构、生物结构、溶蚀结构、长方体状结构、被膜状结构、球状结构、管状结构等。生物结构在硅华形成的各阶段均普遍存在。硅华的主要矿物为蛋白石,但不同的形成阶段蛋白石的种类不同,第2、第3阶段均为CT蛋白石与石英,而在第4与第5阶段仅出现A-蛋白石, 没有CT蛋白石。蛋白石矿物中的SiO2最高达97.48%,∑(CaO+Na2O + MgO)最高达到3.2%,Cs2O最高可达3.57%。随着由早到晚的变化,SiO2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铯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其中第2~4阶段的铯平均含量已经低于铯的工业标准(500×10-6) 。谷露硅华不同阶段的样品在Fe-Mn-Al图解中的位置不同,39件样品中有30件位于生物沉积物区,有9件位于热水沉积物区,硅华的稀土元素含量均比北美页岩的低,Cr、Zr的含量与Th、U的含量均相对一般的热水沉积物低。由早期到晚期,δ30Si呈由高到低、δ18OSMOW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谷露硅华δ13CPDB与87Sr/86Sr均体现出生物作用的特点,是在深源(至少是下地壳)地质作用下以生物作用为主、热水作用为辅形成的。  相似文献   
29.
根据最新的遥感影像解译和地表调查成果,分析总结了拟建的云南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区域最新的地表变形特征、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分布与运动学特征。结果显示,影响该区地壳稳定性的活动断裂带主要有10条,从东到西包括:点苍山东麓断裂、云龙-永平断裂带、保山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太平-罗明坝断裂、镇安断裂带、龙新共轭断裂系、黄连河共轭断裂系、龙川江断裂和畹町断裂带,其中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最显著、对工程场地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点苍山东麓断裂带、保山盆地西缘断裂带、蒲缥-施甸断裂、畹町断裂带等。同时,通过整理分析近代强震资料发现,仅根据历史强震资料所揭示的高地震烈度区是不全面的,结合最新的活动断裂调查成果,对大瑞铁路沿线区域的地震烈度分区进行重新划分后,认为大瑞铁路工程场地区从东到西至少存在:大理-弥渡、保山、蒲缥-施甸、镇安-荆竹坪和瑞丽-畹町5个大于等于区级的高地震烈度区,需要在铁路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时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以岩性地层、气候地层(CaCO3含量、古温度和Rb/Sr比值等)、年代地层、沉积化学地层和生物组合地层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地层规范以及建组要求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地层划分为3个组:独流镇组( Qh3 dl)、大黄洼组(Qh2dh)和西翟庄组(Qh1xz).其地层埋深界线及测年界线分别为:晚全新世独流镇组(Qh3dl)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