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431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本文提出一种由初动到时数据确定康拉德界面和莫霍界面二维深度分布以及台站校正和震源参数的新方法。在本研究中,速度结构用双曲函数tanh来模拟,而各个界面的形状则用以未知参数为系数的切比雪夫函数级数来表达。反演时使用了Tarantola和Valette的非线性反演方法。对复杂地区计算地震射线路径和走时则利用了具有足够精度的射线追踪法。本方法使用国家灾害预防研究中心管理的地震台网中所收集到的地方震和爆炸的P波初动到时数据,以揭示日本关东-东海地区下部的地壳结构。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颇为重要,同时这些结果也表明了这种方法在研究地壳结构时的有效性。在有浅部结构资料的那些地方台站校正的分布是合理的。在东京湾和Omae角附近出现低速带。而在山区则出现高速带。康拉德界面的深度约为12—16km,横向变化较为平缓。相对来说,莫霍界面的深度横向变化较大,而且存在一个莫霍界面深度超过40km的狭小地带。除中部山区之外,本文所得到的地壳结构与前人用折射方法所得的结果相当一致。将我们的结果与Ishida和Hasemi用Aki和Lee的方法导出的第一层(0—32km)中的速度扰动相比,我们的工作对引起地壳速度异常的特征提供了技好的信息,而在Ishida和Hasemi的工作中已经不能对其作出约束了。  相似文献   
982.
一、非承压含水层抽水试验时的浅层地震反射研究以往地震方法在地下水调查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地质信息和资料。关于地下水的大部份据是通过观测孔的直接测量获取的。有些地数区,如有害废弃物处置场所,很需要获得有关的水文数据,但是,又不允许打观测井孔。浅层地震反射测量则能在某一点提供直接的水文数据资料,无需进行直接的井孔测量。  相似文献   
983.
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选择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和气象参数为影响因子,建立基于深度置信网络DBN(Deep Belief Nets)的PM2.5预测模型,对PM2.5进行有效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对比,最后形成整个京津冀地区的PM2.5预测专题图。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置信网络对PM2.5浓度预测效果比BP神经网络更佳,预测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984.
谢显明  王丰平 《地球》2021,(2):19-24
老瀛山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距城区1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千米,最高峰马脑山,海拔1384米。老瀛山峻峭挺拔,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是老瀛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85.
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相山铀矿田控矿因素的综合研究,笔着认为断裂构造是其关键的控矿因素,提出断裂构造与组间界面(变异部位)及基底界面复合、热液酸碱蚀变叠合、晚期花岗斑岩脉发育是深部的找矿标志。其中,碱性蚀变、晚期脉岩为该区构造带深部盲矿预测定位的重要标志。在空间上,该区存在上部第1成矿空间(组间界面控矿)和下部第2成矿空间(基底界面及晚期花岗斑岩控矿)。指出深部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外围存在很大的找矿空间,并由此预测了新的铀成矿远景区和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986.
提要:腾冲地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分布于芒市北部五叉路乡核桃洼、江东乡杨家寨和轩岗乡南约村一带,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组成。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大部分是作者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从原高黎贡山群中解体出来的。为了限定该地区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该区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0.8±0.8) Ma,其形成时代属于古近纪。该区钾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67.97%~80.62%)、高碱(K2O+Na2O=5.08%~8.79%)、中-高钾(K2O/Na2O=1.11~17.80)、低P2O5含量(0.01%~0.15%)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2.31之间,岩石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Ta、La、Pb、Nd、Sm、Gd等,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Ba、Nb、Ce、Sr、Zr、Hf、Eu等。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10-6~323×10-6,平均为183×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LaN/YbN为1.58~41.60,δEu=0.18~0.71, 显示弱到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和粘土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中晚元古代高黎贡山群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壳源成因类型,具岛弧型同碰撞花岗岩特征。该区古近纪钾长花岗岩的形成表明,在60.8 Ma以前,雅鲁藏布江—密支那洋已关闭,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已经发生,并处于岩浆弧形成阶段,为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成弧造山构造岩浆活动的响应。古近纪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87.
延安地区泥石流是黄土地区一类重要的地质灾害.对延安地区典型泥石流沟进行调查,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两岸及其主要支流流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延安地区泥石流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到10月份,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2)在本区内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主要有流域形状、面积、山坡坡度以及沟床比降等;(3)固体物质补给条件,在本地区以泥流和泥河为主;(4)本区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20mm/12h左右;(5)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88.
谢祖军 《安徽地质》2013,(4):269-274
凹山铁矿床为一大型磁铁矿床。通过对矿床控矿因素的阐述,以及对由爆发作用形成“侵入角砾岩体”的分析。提出凹山矿床流化作用使一200m标高上下矿体迁移的现象,指出凹山矿床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89.
武汉地区位于江汉沉降区东部,东北侧,东南侧分别与淮阳弧形构造和幕阜山弧形构造毗连,新构造早期变动比较激烈,并产生了多种构造变动类型,断裂活动也比较强烈。新构造晚期,各种迹象表明,构造变动比较平稳,断裂活动也不明显,但仍存在着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背景,而且高漫滩、泛滥平原的地基基础较差,烈度可提高1—2度。  相似文献   
990.
珠母贝人工苗养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不同海区、不同水层养殖珠母贝人工苗,及用不同方法进行养殖小贝。结果表明:在开放性、半开放性、内湾性海区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51.4、69.8 mm,成活率分别为6.4%、0.8%、0.5%,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海区中3m、6m、9m、12m、15m水层养殖11个月后,珠母贝壳高分别为64.5、67.4、62.8、56.9、51.9mm,成活率分别为6.4%、6.8%、8.1%、11.7%、13.9%,随着水层的加深,珠母贝的生长变慢,成活率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6个月龄小贝用穿耳法、片笼法、锥型笼法养殖5个月后,壳高分别长成56.1、55.7、51.7mm,成活率分别为72.6%、59.9%、51.7%,其生长和成活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