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是了解板内变形机制的重要窗口,也是油气、煤、盐、铀等矿产勘查的主要对象,一直是盆地分析的热点领域。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为例,利用新的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剖古隆起的地质结构,刻画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隆起带发育在华北克拉通地块中西部,自伊盟—杭锦旗、乌审旗—定边,南延至镇原—正宁一带,呈“工”字形,面积达7.5×104 km2以上;伊盟凸起为基底隆起,镇原隆起为多阶段、间隙性发育的剥蚀与沉积型隆起,定边凸起为沉积型隆起。它是基底分异构造格局与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共同控制的产物,为在中元古代裂陷基础上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演化的古隆起;古生代早期,邻接周缘洋盆表现为台缘隆起;石炭纪晚期—二叠纪早期,因差异升降而具陆缘隆起性质;印支晚期—燕山期以来,隐伏于天环坳陷之下埋藏沉没。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为多机制复合成因,伊盟凸起为基底强烈伸展、长期剥露剥蚀型隆起;镇原凸起为西缘断阶迁移、南缘前缘隆起叠加的复合隆起;定边凸起为断阶迁移、挤压叠加的继承性隆起。鄂尔多斯盆地中央隆起带对盆地内部的构造—沉积分异施加了重要影响,其两翼斜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2.
随着车载自组织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s,VANETs)和云计算的发展,越来越多面向车联网用户的移动应用服务应运而生.这些应用服务往往由不同的服务器提供,车辆要从这些服务器获得服务,则必须向不同的服务器提供注册信息.为了实现车辆在多个服务器上的高效认证,本文提出一个车联网云环境下(Vehicular Cloud Computing,VCC)面向多服务器架构的匿名认证协议,协议实现了车辆与服务器的双向认证,并能够保护车辆隐私.  相似文献   
43.
浅海回填区域的地震映象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映象法是近期工程物探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勘察中新出现的1种浅层地震探测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方法的实用方法技术与主要特点及其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奥运工程勘察实例详细分析了该方法在复杂的浅海人工回填区域中不同的填入物与地质体在时间剖面上所展现的各种不同波形特征。  相似文献   
44.
????????·??????????е????????????????С??????????????????????????????????????????????·????????н??????????????????????????Ч??????????·????????к???????????????????????·??Ч?????????·???????????????80%?????  相似文献   
45.
在山东省昌乐县的乔官镇、五图镇等地区,分布着46处古火山口,是山东省最为典型的新近纪古火山集中分布地区。为获得该地区表层土壤中地球化学元素垂向分布特征,共设计了3条土壤垂向剖面,对土壤中N、P、K、有机质、Se、Mo、Co、Cu、Zn、Cr、Ni等元素的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变异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火山区农产品对各元素的富集能力,选取甜瓜、西瓜、西红柿3种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查明了不同农产品对土壤元素的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区所取3种农产品,对Se和Zn元素富集系数相对较高,而对重金属元素相对富集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46.
中国沿海很多陆架受潮流水动力的控制,发育了沙脊、沙席和沙波(沙丘)等潮流沉积地貌。闽江河口外首次发现有潮流沙脊群,沙脊群由数条大小不一呈SW—NE向的线状沙脊体组成,局部沙脊连片成为浅滩,相邻沙脊间为侵蚀沟槽,形成脊槽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沙脊东南翼较西北翼陡,表明沙脊有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通过对沙脊群和闽江口水下三角洲地形地貌、沉积物以及潮流场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闽江口外潮流沙脊群是以古闽江口三角洲物质为基础,在全新世海侵过程中,沙脊群区处于近岸河口湾环境下发育,并在现代水动力的作用下形成与潮流方向相吻合的地貌体。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整流罩(radom)对天线相位中心的影响与高度角的耦合关系,比较了相同整流罩在不同截止高度角下对相对定位和PPP的影响,分析了相同截止高度角情况下不同整流罩对相对定位和PP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个5°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区间,整流罩对天线相位中心的影响与高度角成正耦合关系;相同整流罩在不同截止高度角下对定位的影响差别不大;相同截止高度角下不同整流罩在相对定位解算的高程方向最大可引起6mm的偏差,而在PPP解算的高程方向最大可引起13mm的偏差。  相似文献   
48.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报告,对自贡-隆昌地区开展了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及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数据,探讨了注水区域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P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与家33井加压注水的关系。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空间丛集性更加明显,集中分布在自贡(A区)、富顺-隆昌交界(B区)及隆昌(C区)等3个区域。其中距家33井西侧约20km的A区地震呈NNE向长轴展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B、C区域内的地震则沿NW向长轴展布,家33井所在的B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6km,即家33井的注水层位附近,呈现由NW至SE的铲形特征,并逐渐变深;位于家33井东南方向约15km的C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B区较深,优势深度在8~15km。分析认为,A区地震活动与家33井加压注水无关,而B、C区域的地震活动却明显受到加压注水的影响。P波速度结构显示:在3km深的注水层位附近,区域B、A之间形成了1条近NS走向的高、低波速过渡带,B区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A区,其原因是家33井出现容腔饱和,使该区地下介质具有较高含水饱和度引起的。  相似文献   
49.
近50 a中国霜期的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许艳  王国复  王盘兴 《气象科学》2009,29(4):427-433
通过对中国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57-2006年中国霜期、初霜日、终霜日的时空分布和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地的霜期总体上是自北向南、自高山向平原逐渐缩短的,霜期长(短)的地区与初霜早(晚)、终霜晚(早)的地区非常一致.近50 a来,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中国大部分地区霜期在逐渐缩短,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1990s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霜期缩短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中部、江淮流域以及云贵高原和华南部分地区,而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霜期缩短的趋势并不明显,一些地方甚至略有延长的趋势.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发现终霜日提前的趋势要比初霜日推后的趋势更加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50.
近50年我国霜期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国复  许艳  朱燕君  张洪政  廖捷 《气象》2009,35(7):61-67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最新整编的1954-2003年中国677个站霜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霜期的地理分布特征,揭示了近50年来我国不同地域霜期的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暖背景下霜期的响应.研究表明,除极少数地区外,我国霜期呈缩短的趋势,并且霜期显著缩短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日期呈推迟趋势而终霜日期呈提前趋势,这可能与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cm地温的不断升高有关,而初霜日期的推迟和终霜日期的提前最终导致霜期的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