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埃达克质岩的金属成矿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埃达克质岩”的术语、与成矿有关的埃达克质岩的分布、成矿背景,讨论了埃达克质岩有利于成矿的控制因素。“埃达克质岩”是指那些具有与俯冲洋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类似地球化学特征,如SiO2≥56%,Al2O3≥15%,亏损Y(≤18×10-6)和重稀土元素(如Yb≤1.9×10-6),高Sr(很少样品的Sr含量低于400×10-6),无-正Eu,Sr异常,贫高场强元素等,但可以形成于不同构造背景并可有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埃达克质岩具有重要的金属成矿意义,其有利成矿背景主要包括岛弧、大陆板内伸展和大陆活动碰撞造山带环境。世界上许多(包括三个最大的)斑岩铜矿都与埃达克质斑岩密切共生,因此埃达克质岩的成矿潜力巨大。在岛弧和大陆板内伸展环境中,来自俯冲玄武质洋壳或洋壳沉积物或拆沉的大陆地壳产生的熔体或释放的超临界流体与地幔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可能导致熔体被地幔橄榄岩混染,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高Fe2O3含量的熔体或超临界流体对地幔的交代作用,地幔氧逸度升高,地幔金属硫化物被氧化分解,有利于铜、金等的矿化。  相似文献   
92.
地幔化学组成不均一性揭示了在空间尺度上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洋-南大西洋地幔和北半球的太平洋-北大西洋地幔Pb同位素组成呈现规律性的差异,这一大规模的南半球地幔同位素差异被称为DUPAL异常,但其成因存在争议.通过系统总结特提斯地幔域Nd-Pb同位素演化特征,从时间尺度上揭示了特提斯地幔域自早古生代以来长期具有DUPAL异常,即地幔长时间的高Th/U演化特征.对比泛太平洋地幔域(古亚洲洋、古太平洋和现代太平洋)的Nd-Pb同位素组成,揭示了地球早期的壳-幔分异过程造成了地幔具有低Th/U特征而地壳具有高Th/U特征,因此地幔开始时具有统一的低Th/U特征,这一特征被整个泛太平洋地幔域继承.然而特提斯域大陆碰撞型的板块构造机制改造了其地幔特征,从而形成了特提斯地幔域长时间大规模的DUPAL异常,即特提斯洋域在洋盆打开和俯冲消减过程中,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频繁的陆-陆碰撞过程,造成了特提斯域长期且广泛的壳-幔相互作用和高Th/U特征的壳源物质不断加入而改造了地幔,这一过程不仅形成了独特的特提斯地幔域DUPAL异常,而且形成了以大陆碰撞型为主的特提斯构造域.另外,原、古特提斯地幔呈现极高DUPAL异...  相似文献   
93.
印度国家天然气水合物计划(NGHP01)于2016年实施第1次钻探,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在印度大陆边缘的广泛分布。选择位于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KG盆地)的NGHP01-07D和NGHP01-15A钻孔,基于测井数据和岩心样品估算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分析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状态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基于各向同性介质模型利用电阻率和声波测井计算NGHP01-15A钻孔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为0. 2%~33. 0%,平均值为9. 6%,在NGHP01-07D钻孔利用电阻率计算获得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高于岩心氯离子异常和气体释放获得的结果,但是基于各向同性岩石物理模型利用声波测井计算的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与岩心结果一致,平均值为5. 0%。前人研究认为NGHP01-10D钻孔中天然气水合物以相对较高饱和度富集在高角度裂隙中。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推断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盆地存在3种不同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即泥岩中砂质夹层各向同性储层、泥质/粉砂质高角度低连通性的低饱和度裂隙储层和泥岩中高角度高连通性的高饱和度裂隙储层,并提出对应的3种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模型。  相似文献   
94.
基于GIS的垫江县3类空间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闰记影  金贤锋  李静  叶胜 《地理空间信息》2019,17(7):68-70,77,I0002
3类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科学划定,是推进“多规合一”、编制空间规划、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支撑。以垫江县为例,利用地理空间信息和分析技术,从空间资源调查与梳理、空间需求分析与整合、3类空间统筹与划分的角度开展了垫江县3类空间划分研究。  相似文献   
95.
北极拥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同时也是全球变暖最关键的敏感区,世界各国针对北极地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计划,并开展了多年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98~2017年SCIE文章,采用文献计量与引文分析的方法与工具,分析了13784篇北极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体态势与热点前沿,结果表明:①全球北极海洋科学研究呈现出加快增长趋势,近5年的发文已经翻了一番,年均发文在689篇以上; ②环北极八国是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力量,美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挪威、丹麦研究基底深厚但近年发展稍缓,英国、德国是主要的非北极研究国,瑞典、法国的论文质量均衡,中国、波兰、格陵兰和荷兰则是该领域的后起之秀; ③俄罗斯科学院在本领域发文最多但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丹麦&格陵兰地质调查机构与挪威海洋研究所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研究占比高,哥本哈根大学、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在该领域科研影响力较大; ④全球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地质学、海洋学、环境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以及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领域,研究热点包括北极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冰川消融与海平面上升、北极生态系统特征结构、北极海洋酸化与污染防治等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和《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的发布,建议我国针对本国情况制定综合性北极科研计划,并注重科研机构间跨部门、跨领域的研究合作,加强与环北极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并开展国际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96.
针对大气校正常使用的基于查找表的方法建表速度缓慢、查找精度低等问题,提出在6S大气校正模型的基础上,以气溶胶厚度为自变量对大气参数进行拟合的算法,使用该算法对GF-1多光谱影像进行大气校正研究。对半球反射率、路径辐射项等效反射率、大气透过率3个大气参数使用三次多项式进行拟合,拟合后的决定系数都达到了0. 999 8;根据拟合结果使用MODIS气溶胶产品作为输入,逐像元计算大气参数,并对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将校正结果与FLAASH模型校正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校正大气对GF-1多光谱影像的影响,并与FLAASH校正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7.
通常认为青藏高原的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形成多与地幔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最近对青藏高原的一些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研究显示一些钾质火山岩也可以起源于下地壳.青藏高原西南部查孜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是形成于13~11 Ma左右的一套钾质-超钾质岩石,根据岩石化学组成将其分为中基性火山岩组、中性火山岩组和流纹质火山岩.其中中基性火山岩组可能源于一个富含金云母的富集地幔源区;中性火山岩组可能是富钾的镁铁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流纹质火山岩可能是拉萨地块在中新世时期的伸展构造运动而导致中上地壳因减压而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查孜地区及其邻近火山岩的年龄、化学组成以及岩浆组合,初步认为查孜地区火山岩可能与高原在中新世发生伸展活动而产生的南北向地堑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98.
3月30日,全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暨全区市县长国土资源管理土作研讨班在南宁召开。会上宣读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马飚对广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99.
新疆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地区,同时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作为综合评价指标,水足迹可以用来量化分析电力生产中的水资源消耗及其水环境影响。文中基于投入产出和生命周期的混合生命周期模型对新疆地区2012年和2017年电力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对不同发电技术的水足迹贡献部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因电力生产结构的变化和燃煤发电技术革新,新疆电力生产的单位水足迹由2012年的4.26×10-3 m3/(kW∙h)下降到2017年的3.08×10-3 m3/(kW∙h)。对不同发电技术的水足迹贡献部门分析发现,煤电和水电的间接水足迹分别主要来自采矿业和重工业,占比分别为60.3%和52.8%。风电和光伏发电的间接水足迹分别主要来自重工业和轻工业,占比分别为38.1%和56.0%。最后针对碳中和目标下新疆电力结构转型带来的水足迹变化进行分析,2017—2050年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将使新疆电力生产单位水足迹下降75%。  相似文献   
100.
西藏罗布莎不同类型铬铁矿的特征及成因模式讨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产出的豆荚状铬铁矿是铬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表明,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洋中脊或俯冲带的浅部地幔环境。但随着近些年在豆荚状铬铁矿及围岩地幔橄榄岩中不断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人们也开始质疑豆荚状铬铁矿的浅部成因理论。本文系统研究了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的罗布莎豆荚状铬铁矿床,识别出两类铬铁矿,一类以方辉橄榄岩为围岩的致密块状铬铁矿(Cr1#),另一类是以纯橄岩壳为围岩的浸染状铬铁矿(Cr2#)。两类铬铁矿在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成分、PGE和Re-Os同位素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别,属不同演化过程的结果。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罗布莎橄榄岩中存在由低铬且轻稀土亏损和高铬且轻稀土富集的两类方辉橄榄岩。在此基础上,提出豆荚状铬铁矿为多阶段形成的新认识,经历了早期俯冲至地幔过渡带(410~660km)的陆壳和洋壳物质被脱水和肢解,过渡带产生的热和流体促成了地幔的熔融和Cr的释放和汇聚;铬铁矿浆在地幔柱/地幔对流驱动下,运移至过渡带顶部冷凝固结,并有强还原性的流体进入,后者携带了深部形成的金刚石、斯石英等高压矿物,并进入"塑性-半塑性地幔橄榄岩"中;随着物质向上移动,深度降低,早期超高压相矿物发生相变,如斯石英转变成柯石英,高压相的铬铁矿中出溶成柯石英和单斜辉石;在侵位过程和俯冲带环境,含水熔体与方辉橄榄岩反应形成了不含超高压矿物的规模相对较小的浸染状铬铁矿(Cr2#)及纯橄岩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