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云纹石斑鱼与褐石斑鱼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在分类上存在混乱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的体形和体表横带等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体表斑纹不同;Fisher逐步判别法分析得出两者在可量性状,如体长/肛长、背鳍基底长/臀鳍基底长和头长/眼径,可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和幽门盲囊数等方面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两者骨骼系统均由脑颅、咽颅、脊柱、肋骨和附肢骨骼组成,主轴和附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脑颅的眶前骨和眶后骨、咽颅的前鳃盖骨和尾舌骨、附肢骨骼的髓棘间骨以及尾下骨与尾鳍鳍条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形态与骨骼差异可作为两种石斑鱼种间分类的依据。研究结果确认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32.
哈维氏弧菌对条纹斑竹鲨4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对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进行病原接种试验,分别在4、8、12、24、48、72、96h后测定肝脏、脾脏、鳃及血清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血清中溶菌酶(lysozyme,LSZ)的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条纹斑竹鲨的这4种酶的活力呈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血清中SOD活力为124.32 U/cm3,显著高于其他3种酶的活力;其他组织中3种酶的活力由高到低依次为SOD、ACP、AKP.在实验组条纹斑竹鲨被感染4~72h期间,血清中SOD活力明显下降,ACP活力持续下降,感染96h后除LSZ外,其他3种酶的活力都呈回升趋势;其他组织中ACP与AKP活力变化均为被感染4h后下降,12h后明显回升,SOD则在被感染4h后活力上升,而后下降,96h后回升.这4种酶的活力的变化主要是应激作用与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作用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
川纹笛鲷染色体核型、银染和C-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植物血凝素、秋水仙碱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染色体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1)川纹笛鲷二倍体染色体数2n=48,核型公式为:2n=48t,NF=48;在第1对染色体靠近着丝粒部位有明显的次缢痕.2)染色体经快速银染后,Ag-NORs的数目在不同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1-4个,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占79%).在分裂相中,第1对t染色体近着丝粒的次缢痕区均出现2个银染位点(Ag-NORs阳性),且未见Ag-NORs的联合现象.3)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显示出1个深浅不同的C-带,在第1对染色体的随体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表现C-带强阳性.讨论了鱼类核型演化规律和Ag-NORs,C-带的发生机制,以及川纹笛鲷的进化地位.  相似文献   
34.
INTRODUCTIONThelargeyellowcroakerPseudosciaenacroceaoncewasoneofthefourimportantmarinefish eryobjectsinChina (Hongetal.,1 983;HuangandCarl,1 983;ChenandGong ,1 983) .TheproductionofthewildP .croceain 1 974reached 1 971 78metrictons (MT)inChina (Li,1 998) .Becauseofoverfishing ,th…  相似文献   
35.
于2010年从宁德患病大黄鱼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NPL1006,经鉴定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大黄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为7.96×103CFU/g体重。药敏性实验结果显示NPL1006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采用纸片法检测得到NPL1006的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明胶酶和淀粉酶活性。胞外产物感染斑马鱼研究结果显示其LD50为1.20mg蛋白/kg体重。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源美人鱼发光杆菌NPL1006胞外产物含有多种毒力因子,与该菌对大黄鱼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测定了福建近海鮐鱼(Scomber japonicus)2个群体共62尾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序列,探讨了闽东、闽南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获得长度为864 bp的控制区全序列,在所分析的62个样本中,共检测到3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为0.96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 85,核苷酸差异数(K)为8.508,提示鮐鱼是一个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稳定的大种群.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存在于群体内个体间,2个群体间具有相似的遗传结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均为0.01.Tajima’s D中性检验及核苷酸不配对分析暗示鮐鱼是一个平衡的大种群,mtDNA控制区符合中性理论进化.结果显示,福建近海鮐鱼遗传多样性较高,闽东、闽南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扩散能力、种群大小、栖息地环境和台湾海峡环流促进了鮐鱼2个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可能是闽东群体和闽南群体具有相似遗传结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采用大肠杆菌重组?-干扰素(rIFN-gamma)单独和联合处理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头肾巨噬细胞的方法, 进行了重组?-干扰素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研究。结果表明, 溶藻弧菌感染巨噬细胞后暴露于?-干扰素的细胞内细菌存活数量[(1380±80)CFU/mL]明显降低。然而, 在24h, ?-干扰素及脂多糖联合处理组巨噬细胞内溶藻弧菌的存活数量[(463±32)CFU/mL]比暴露于含有或者不含有脂多糖, NG-单甲基-L-精氨酸(NMMA)和过氧化氢酶的?-干扰素处理组少。采用?-干扰素, ?-干扰素和脂多糖, ?-干扰素、脂多糖和NMMA, ?-干扰素、脂多糖和过氧化氢酶四种方式处理24h能提高巨噬细胞过氧化氢的释放, 而不能提高NO2?的产物。另外, 经过?-干扰素处理能够明显降低巨噬细胞对溶藻弧菌的的吞噬作用, 但不影响对溶藻弧菌的杀伤作用。本文数据表明, 过氧化氢的释放和细胞吞噬作用能明显减少溶藻弧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数量。  相似文献   
38.
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是导致多种海水鱼类神经性病害的致病原。发病及死亡的石斑鱼除了表现神经异常症状外,无明显的临床病症,体表及内脏组织也未发现明显病变及寄生虫感染。2003年4~8月,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从福建南部人工养殖的5种石斑鱼即紫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马拉巴石斑鱼(E.malabaricus)、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云纹石斑鱼(E.moara)中检出5个神经坏死病毒分离株。检测了76份石斑鱼样品,这些石斑鱼NNV病毒的平均感染率约为90%。对这些病毒的RT—PCR产物421bp核酸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其相同的序列超过99%。将这些序列与GenBank的石斑鱼(Epinephelus spp.)神经坏死病毒相关基因序列作比较,同源性在97%以上。对神经坏死病毒在石斑鱼体内的分布也进行了分析,在脑和眼组织的检出率最高,部分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也能检出病毒。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可确认神经坏死病毒为该传染病的主要致病原。RT—PCR方法是检测NNV等病原的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9.
40.
卵形鲳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海南海水网箱养殖卵形鲳Sou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及其防治方法,对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经回归感染实验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该病原菌对青霉素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的均高度敏感,在生产中应用这些药物对该病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