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12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对工程土石方量计算中的等高线法、断面法、方格网法以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从理论上讨论它们的实用范围、测量条件并进行精度分析,进而找出存在问题并给出结论.  相似文献   
92.
从地貌形态、岩土体结构和变形特征三个方面探讨该滑坡的成因机制和破坏模式。综合分析滑坡破坏具有蠕变拉裂、裂隙向扩展和滑移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滑坡治理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3.
鸭鸡山钼(铜)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钼铜成矿带南部,矿体受区内EW向和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主要呈脉状或碎裂岩型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中,属石英脉型钼矿床。金属矿物主要是辉钼矿、黄铁矿和黄铜矿。运用Re-Os同位素定年法对该矿床辉钼矿进行年龄测试,测得7件不同类型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年龄为(241.1±1.4)Ma,6件同类型样品等时线年龄为(240±3.8)Ma,表明成矿作用比较集中,成矿时间为早—中三叠世。结合鸭鸡山钼矿床辉钼矿、黄铜矿呈脉状、浸染状分布于二长花岗岩体中的特征,及前人已有的晚期蚀变年龄,作者认为赋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间为早—中三叠世。结合前人对区域上三叠纪构造岩浆作用的分析,认为鸭鸡山钼(铜)矿床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闭合有关。  相似文献   
94.
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位于南阿尔金山阿帕—茫崖构造带中-北部的清水泉地区,其北部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带紧邻。该岩体包含有3~4个由辉石橄榄岩-角闪辉长岩构成的岩浆旋回,与元古宙变质沉积岩系呈侵入接触关系。对其中的角闪辉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其206Pb/238U表面年龄为(461±2)Ma~(471±2)Ma,其加权平均值为(467.4±1.4)Ma(n=21,MSWD=2.5),所测锆石具有明显的岩浆振荡环带,Th/U比值为0.32~1.16(平均0.64)。测年结果显示,清水泉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的形成时代晚于南阿尔金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时代(504~487 Ma),而老于该地区A型花岗岩的时代(425 Ma左右)。分析认为,伴随着同时代的"双峰式"岩浆侵入作用及广泛的变质热事件,大约465 Ma时的南阿尔金山已经由前期的陆-陆碰撞造山阶段转入到了碰撞后的裂谷伸展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95.
条斑紫菜低覆盖度基因组草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进行Solexa高通量测序,获得低覆盖度全基因组草图。该基因组草图大小约220Mbp,GC质量分数53.08%;包含26629个预测基因,其中1640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平均每个基因含2.22个内含子;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具有内含子的基因平均长度为2214bp,内含子平均大...  相似文献   
96.
任涛 《地质与勘探》2013,49(2):217-223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已知最富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镜下观察发现水银洞金矿含有五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细粒黄铁矿、粗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长条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为沉积成因,与金矿化关系不大;细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条带状黄铁矿为热液型黄铁矿;而粗粒黄铁矿由沉积型和热液型黄铁矿共同组成,内核为沉积型黄铁矿(Py1),被外带的热液型黄铁矿包裹(Py2),成环带构造。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发现,该矿床中Au主要赋存于热液黄铁矿(含砷黄铁矿)中。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分析了黄铁矿的形成和含金硫化物分解的相互制约,吸附作用、电化学作用可能是卡林型金矿床中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
冉涛 《地质与勘探》2022,58(6):1236-1251
位于川西高原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库区的杜米村移民安置点由于切坡建房,诱发后山斜坡强烈变形,威胁移民安置点和S220省道安全。首先,基于现场调查、测绘、钻探、槽探等勘查手段,查明了滑坡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变形特征;通过对滑体和滑带土开展室内直剪、反复剪试验,以及对滑床基岩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结合反分析,合理确定了滑坡稳定性计算参数。然后,采用有限元程序Phase2建立滑坡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再现了滑坡在开挖前、开挖后、降雨后的应力、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认为:不良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和地下水是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坡脚开挖是滑坡变形启动的诱发因素,后期持续降雨入渗是滑坡变形加剧直至失稳破坏的直接因素;开挖导致滑体前缘抗滑力降低、滑带和开挖边坡坡脚产生剪应力集中是滑坡变形启动的力学机制,而饱水和持续剪切变形导致滑带土强度不断衰减接近饱和残余状态是滑坡变形加剧的本质原因;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蠕滑-拉裂。最后,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加固治理后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条件下滑坡变形主要出现在桩后填土,降雨条件下变形范围扩大至强变形区,地震条件下变形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整个滑坡范围;三种工况下滑坡的稳定系数均能达到设计要求,表明加固设计方案和工程结构参数是合理的。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滑坡工程案例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获取大量沉积地层、沉积岩、火山岩地球物理参数,初步分析火山岩重力、磁力、电阻率分布规律.以1∶5万高精度重、磁力资料及电法MT资料为基础,开展基于小波多尺度分析的重磁异常垂向二次导数对石炭系火山岩异常体边界进行约束,结合残差法模型反演提取电性异常体及二维地震解释石炭系火山岩地震相分析,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石炭系火山岩主要属性特征为重力高、磁力高、高电阻;局部为重力中高、磁力高、中低电阻,对应的地震反射波阻外形呈扇状,内幕同相轴为中振幅、中高频、弱连续的火山岩储集体.研究区共解释石炭系有利火山岩体10个,受控于EW向断裂,为火山岩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9.
The seismogenic fault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Ning’er, Yunnan Province MS6.4 earthquake of June 3, 2007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sand blow and water eruption, land-slide and collaps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incorporating with the data of geologic structur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for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reveals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W-trending Ning’er fault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NE-trending fault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within a 330°-extending zone of 13.5 km in length and 4 km in width. The major axis of the isoseismal is also oriented in 330° direction, and the major axis of the seismic intensity VIII area is 13.5 km long.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NW-trending nodal plane of the Ning’er MS6.4 earthquake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nodal plane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lip. The preferred distribution orienta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MS≥2 is 330°, and the focal depth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3~12 km, predominantly within 3~1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zone of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ll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ing’er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Moreover,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Ning’er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ive block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 has caused the eastward slipping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theastern-southernward squeezing of the southwest Yunnan region. As a result, the NW-trending fault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Ning’er area are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faults are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is tectonic  相似文献   
100.
汶川8级强震极震区破坏情况与烈度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展现了汶川8级强震现场考察的极震区破坏情况,以及依据《中国地震烈度表》判断所达到的地震烈度,简要讨论了发震断层的类型和地震破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