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核废料储库周边介质热力耦合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白冰 《岩土力学》2004,25(12):1989-1993
以热力学和热弹性理论为基础,分析热-力相互耦合作用及其对热特性参数和力特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非等温条件下的耦合作用控制方程,给出了相应的空间离散和时间离散形式。利用有限元法对一核废料储库的平面问题进行了计算,讨论了储库周围粘性土介质内温度场、应力场等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并分析了耦合效应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时间的增长,热能由储库边壁不断向远处传导和扩散,而在空间上又处于不断变化的非等温状态,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必然会诱致周围土介质内应力的产生和发展,并随温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72.
中国天然气田CO2储存容量初步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延锋  李小春  方志明  白冰 《岩土力学》2006,27(12):2277-2281
地下储存可有效地减少人类生产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天然气地下储存工程为CO2的气田储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且天然气田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和巨大的储存空间,往往已建有管道、钻井等基础设施,可以大大降低CO2储存成本。根据中国各含油气盆地天然气勘探资料和天然气资源评估结果,中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气田可以储存约304.83×108 t CO2,相当于200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的9.2倍;其中已探明天然气资源所对应的CO2储存容量为41.03×108 t CO2,相当于200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的1.2倍。  相似文献   
73.
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研究概况和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章光  白冰 《岩土力学》2002,23(6):831-834
对城市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的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生态填埋技术的概念、意义、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需重点研究的课题和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4.
CO2驱煤层气中煤层膨胀对套管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冰  李小春  刘延锋  张勇 《岩土力学》2006,27(7):1043-104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大量排放CO2,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CO2驱煤层气(CO2 enhanced coal-bed methane)技术可同时增产煤层气和大规模减排CO2,在我国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但应用该技术在注采生产过程中因煤层吸附CO2产生的膨胀效应对套管稳定性的影响尚未引起重视。通过建立考虑CO2煤岩吸附膨胀效应的套管-充填材料-煤岩平面应变模型计算的套管应力和变形理论解与ABAQUS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分析了CO2吸附膨胀条件下套管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膨胀对套管应力和变形具有显著影响。在给定CO2吸附浓度和套管内径条件下,套管和充填材料的壁厚、充填材料和煤岩的力学参数是影响套管应力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增加套管或(和)充填材料壁厚以及改变充填材料力学参数来降低套管应力。开发超低弹模和较大泊松比的充填材料是降低套管应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5.
王佑武  武坚  白冰 《北京测绘》2020,(1):104-107
利用机载LiDAR技术获取较大范围地面三维信息比传统测量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密度、速度快、成本低的优点,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一个重要支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激光点云数据处理及其检校是生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成果质量和作业效率。该论述结合测制我国西部某测区带状4D成果的应用实例,综合分析了原始激光点云数据的获取、标准激光点云数据的制作及其分层分类处理等关键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详细论述了标准激光点云数据的检校及其检校精度检测的方法步骤,分析评估了检校精度对激光点云平面和高程精度的影响,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6.
利用1951~2010年甘肃省81个气象站月、年降水量资料,采用Jarque-Bera检验与χ2检验对原降水序列和经过Box-Cox变换后序列的正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大多数气象站年降水量服从正态分布,但一半以上台站的月降水不服从正态分布。其中12月、11月、1月的正态性最差,而5月和9月最好;从季节来看,甘肃大多数气象站春、夏季正态性较好,秋、冬季正态性较差;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各地降水均存在非正态,其中河西地区、陇中和陇东部分站点非正态现象尤其突出。经过数据变换后的序列,站年正态性通过率从原来的81.5%~82.7%升高到97.5%~100%,站月通过率从36.2%~68.5%升高到85.4%~94.0%,大部分站点通过了正态性检验。  相似文献   
77.
全球快速升温背景下,多年冻土广泛发育的北极流域水文情势发生显著变化,不仅改变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对全球气候系统和社会经济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北极流域水文过程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回顾并总结了北极主要流域的径流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进展;详细分析了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的径流变化规律与时空差异;深入探讨了快速升温下降水变化(降水量、雨/雪组分比例)和冻土退化对北极流域径流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尽管当前北极水文研究在数据积累和科学认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面临地面观测站点稀少以及气候、积雪/冻土、水文之间响应难以定量等挑战。因此,建立完善的北极流域观测网络并发展具有北极特色的寒区水文模型,是深入理解北极水系统快速变化的基础,也是应对北极地区水灾害风险和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GPS激光测距动态定位系统的功能及组成数据采集平台的各个软件模块,采用LabVIEW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的GPS激光测距动态定位系统的数据采集平台,实现了对GPS定位信息、激光测距信息和数字罗盘角度信息的采集、存储及实时显示。  相似文献   
79.
冲击载荷作用下饱和软粘土孔压增长和消解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冰  刘祖德 《岩土力学》1998,19(2):33-38
通过大量室内试验,研究饱和软粘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和孔压增长规律,讨论孔压增长的内在机理和不同围压、不同冲击能作用下孔压量的变化。讨论土体的再固结变形规律,提出再固结体积压缩系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冲击荷载作用后的强度变化。这些讨论为动静结合法处理软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许韬  白冰 《岩土力学》2022,43(12):3393-3402
在温度、水头等边界条件往复变化时,土体内的水分迁移过程会出现滞后效应。为了模拟非饱和土在经历温度循环时水力特性,提出了一个能够反映滞后效应的经验模型,该模型假定各扫面线的曲线形态与对应边界线相似,因此利用土−水特征曲线中两条边界线的方程,无需引入新的参数,即可得到任意状态出发的扫描线方程。以高岭土为介质,设计了循环温度驱动下的土柱试验,在不透水的土柱内,利用水浴加热的方式使土样一端进行升降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升温后孔隙水会从高温端向低温端迁移,温度降低到初始状态后,含水率的分布不会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而是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利用该滞后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过程中滞后效应对土体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已有的砂土、粉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计算方法简单,易于通过程序实现,可应用于地质处置、供热管道设计等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