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41.
峡东区晚震旦世陡山沱期宏体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作者于1990年12月再赴著名的长江峡东地区震旦系采集化石。  相似文献   
42.
宜昌松林坡灯影组顶部石灰岩中的小壳化石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10月,中国震旦亚界工作组和峡东震旦系层型剖面专题队共赴峡东地区观察震旦系与寒武系界线时,于宜昌县石牌东南约2公里的松林坡(胡家沟)早寒武世早期“天柱山组”中,发现一新的化石层位,除含有一般常见的小壳动物化石外,尚有个体较大、保存良好的软体动物、软舌螺等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产于峡区原灯影组顶部的石灰岩层中,遭受的白云石化程度低.据苏联报道,在西伯利亚地台的部分剖面上,曾发现过大量的个体较大的腹足类化石.因而对探讨与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某些有关的问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产出层位及上、下地层层序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3.
一、分布及与上下岩层的接触关系南沱组冰碛岩在黄陵背斜地区分布广泛,于震旦纪地层出露地区多可见及,但其发育不甚稳定。以其沉积发育状况大致可以背斜西翼的黄家河至背斜东翼的牛坪的北西方向连线划分为二区:北线以南地区冰碛岩的沉积厚度稳定于60-110米间;以北地区突减到10米以下,以至尖灭。冰碛岩发育最厚的地方是在庙河一带,厚达110米。向东至秋千坪厚69.4米,到莲沱厚67.3米。向北,背斜西翼的黄家河一带厚度变化急剧,由60米减到3米。再北至两河口厚1-8米,水月寺厚0-1.3米,到北端的白果园厚0-3.4米,殷家坪附近消失不见。  相似文献   
44.
陈孟莪  曹瑞骥 《地质科学》1966,7(2):185-188
本文记述的古藻化石,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刘钰等1960年夏在滇东马龙县纳章村震旦系灯影组底部采集的。笔者采用古藻类化石微体研究法对标本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发现藻类微体构造保存良好,值得描述。  相似文献   
45.
对‘清河镇动物群’和‘昌图动物群’的质疑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3,28(2):199-200
在《地质学报》64卷2期和66卷2期上发表有这两个‘动物群’的重要论文。在长期有争议的清河镇群和下二台群中发现小壳化石固然非同小可,但笔者拜读了两文后,却感到有些困惑与失望。图版所示两个动物群的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看来不象是小壳化石,而是人工处理样品时所形成的假化石。如果依据这样的‘化石’来确定地层,将会带来极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46.
晚前寒武纪——寒武纪是世界聚磷高峰期之一,西非、中亚、澳大利亚和我国均属该期的主要聚磷区,所成磷块岩矿床的经济意义非常巨大。磷是一种生物元素,一些生物壳体本身即由磷酸盐组成,也有一些原来为钙质成分的壳体后来被磷酸盐化。  相似文献   
47.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48.
陈孟莪 《地质论评》1987,33(2):202-202
本届年会于1986年10月26日—31日在西安召开。我国从事小壳化石研究工作的学者、专家27人参加了会议(因事请假的学科组成员10余人)。学科组顾问郝诒纯教授派其博士研究生代表出席并致贺信,组长钱逸因在瑞典与S.本格森博士合作未归,但写来贺  相似文献   
49.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 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 通过岩芯相精细描述确定沙一段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形成了以古地貌和地震属性约束物源方向, 预测重力流水道的宏观展布;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断陷湖盆沟道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识别方法和技术。应用该方法对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 为在歧口凹陷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开辟新的勘探领域, 并在歧口凹陷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0.
微生物岩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概述了微生物岩的定义、研究范围和实用意义;划分了早期启蒙阶段、古生物学派与现实主义(沉积)学派对立阶段、比较现实主义(沉积学)阶段和微生物沉积学阶段等4个研究发展阶段(涉及微生物岩的岩石、微生物、生态系、环境、分类和演化);介绍了微生物礁丘、热泉沉积和磷铁锰微生物岩等研究热点;指出在构造类型、沉积环境、组成岩石和成因标志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提出当前任务是要分析鉴定微生物岩的细菌化石,微生物成因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标志元素、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生态系统和成岩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