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测绘学   17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604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国内某轨检小车研发项目,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集成开发环境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开发出了一套功能完善的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控制系统。该系统以高速铁路精密定轨测量原理方法为基础,采用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路,实现了轨道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记录、自动数据分析和平差处理、成果显示和自动检核等功能。工程应用实践表明,该检测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检测精度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2.
将具有跨平台性的Flex移动开发技术与ArcGIS Server ,ArcGIS Flex API等GIS相关技术结合,构建了跨平台移动GIS并应用于山西省襄汾县土地信息管理工作中,在多平台的移动智能终端上实现了土地信息数据查询、地块信息实时更新、移动GPS定位等功能。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业务管理水平,为移动GIS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与研究上提供补充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提出了二维不同类型叠加变形的有限应变分解方法。只要测定有限应变及能代表各期主应变面的面理或剪切指向,就可以计算出各期构造应变。  相似文献   
104.
受联合国发展署亚太经社会(ESCAP/UNDP)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与亚太荒漠化区域研究与培训中心(DESCONAP)于1991年11月13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了亚太地区“荒漠化与区域管理培训研讨会”。来自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的学者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北京地理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浙江省水利厅的同行,共35人出席了会议。联合国环境署(UNEP)高级顾问B·Rozonov教授、法国Reims大学自然地理实验室主任、前UNEP荒漠化处负责人M·Mainguet教授、联合国发展署亚太经社会项目官员U  相似文献   
105.
GIS技术在无线电波场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红云  王亮  王涛  范荣双 《测绘科学》2007,32(6):104-106
无线电波场强分析在广播电视台站规划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传统的电波传播模型进行场强预测时,相关的计算大多依据纸质地图用手工进行,工作强度高,结果精确性低。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数据管理、数字地形分析等技术,构建台站与发射机实体对象,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环境实现了典型电波传播场强分析模型,提高了场强计算的效率和空间位置精度,同时将人口分布信息应用到模型中,增强了台站规划的科学性;最后讨论了GIS技术在电波传播模型中进一步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6.
徐炜  贾雪  王涛 《测绘工程》2018,(1):31-36
通过STK软件对BDS、QZSS、IRNSS卫星星座结构仿真的基础上,选择BDS、BDS/QZSS、BDS/IRNSS、BDS/QZSS/IRNSS、QZSS/IRNSS等定位方式对中国大陆单观测站与整体范围最小可见卫星数、GDOP值、定位误差进行覆盖分析,确定了QZSS与IRNSS在我国的覆盖范围及对BDS定位性能增强作用的评估。结果表明,BDS/QZSS/IRNSS组合在我国的最小可见卫星数可达16~21颗,GDOP值在1.4~1.7之间,定位误差达5.5~7.5m,相比单BDS定位最小可见卫星数增加了6~8颗,GDOP值减小了0.3~0.5,定位精度提升了2.0~3.0m,对华南地区的定位性能有明显提升,而对东北等地区定位性能的提升较小。  相似文献   
107.
108.
西非裂谷系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组成,Grein坳陷位于西非裂谷系北部,对其开展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对认识西非裂谷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二维地震数据,对Grein坳陷开展构造几何学特征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平衡恢复方法进行了构造运动学恢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Grein坳陷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Grein坳陷整体呈缓坡断阶型半地堑结构,具有明显的“东断西超”特征。坳陷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呈断阶形态,南部为凹陷形态;(2)Grein坳陷白垩纪—第四纪构造演化包括两期裂谷作用,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早白垩世断陷沉积期(Ⅰ),晚白垩世稳定沉积期(Ⅱ),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Ⅲ),古近纪断陷沉积期(Ⅳ)和新近纪—第四纪稳定沉积期(Ⅴ);(3)Grein坳陷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主要受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板块碰撞使非洲板块内部发生了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分别为晚白垩世圣通期(Santo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其中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构造活动在Grein坳陷内部表现明显,该时期坳陷发生构造反...  相似文献   
109.
一直以来,敦煌地块缺少1.6-0.46Ga的地质记录,从而严重制约了对该地块在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期间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本次工作在敦煌地块东北缘新发现了寒武纪-早奥陶世小宛山岩体、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等多个中酸性侵入体,测得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517±3Ma、480±3Ma和473±3Ma,由此厘定出敦煌地块目前古生代最古老的侵入岩体及早奥陶世侵入岩体。通过这些岩体的岩石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大地构造环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活动陆缘环境下形成的富钠质I型花岗岩。其中,小宛山花岗闪长质岩体是在低压低温条件下由玄武质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成,同时受到俯冲流体的强烈交代;截山子岩体和小宛南岩体则是在高压低温富水条件下,由新生镁铁质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受到地幔楔强烈混染而形成,虽然它们均属于(类)O型埃达克岩,但其部分熔融的压力及其残留矿物组合不同。上述研究揭示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517Ma就存在俯冲作用,且至少持续了44Myr。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敦煌地块北缘早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晚震旦世-早寒武世(574-518Ma),敦煌地块北缘被动陆缘演化阶段;(2)寒武纪第二世-早奥陶世(517-471Ma),敦煌地块北缘活动陆缘演化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分别向敦煌地块和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发生双向俯冲消减;(3)中奥陶世-早泥盆世(464-412Ma),敦煌地块与石板山地块/马鬃山地块碰撞造山阶段,期间古亚洲洋南支洋闭合。  相似文献   
110.
李舢  王涛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2023,(5):1261-1275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