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地下空间是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准确掌握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对城市地下地籍调查和权属认定意义重大。地下空间情况复杂,地球物理探测面临诸多现实难题。通常布置二维剖面只能对地下空间进行"拼凑式"成像,无法整体刻画地下空间。三维地震技术以全方位获取反射信号,能准确对目标对象予以成像,但目前尚无应用于城市地下地籍调查的实践。结合专题研究,以小块体、浅层采集等方法,以实现该技术在地下空间调查中的应用。通过具体实验,初步形成了实施技术方案,并对应用效果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2.
利用浅地层剖面测量,对杭州湾北部地区的海底浅层天然气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探测结果呈现空白与幕状屏蔽、柱状扰动,顶界面不规则、两侧相位下拉等特征,显示该区域存在大量浅层天然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的海底天然气整体埋藏较浅,深度通常在15~25m之间,赋存于中全新统砂层中,为甲烷型生物气,气体压力不大,属自生自储类型。圈划出了海域浅层气分布范围。成果可为未来海洋工程建设和浅层气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3.
将CBERS-02B星CCD图像与震前ETM图像相结合,调查"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湔江流域的堵江灾害,解译堵江长度为120.6~2 665.8 m的共54段,分析了堵江分布与映秀-北川逆冲大断裂的关系.结果表明02B星图像与其它高分辨率图像相结合可进行大型地质灾害解译.  相似文献   
84.
马厂箐Cu-Mo-Au多金属矿田位于西南三江复合造山带中段,是带内金多金属矿床的典型代表。矿田内矿化类型复杂,元素组合多样。围绕马厂箐富碱杂岩体矿化类型、元素组合、围岩蚀变呈明显的分带。在岩体中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岩体与地层内外接触带形成接触交代型(角岩型、夕卡岩型)铜-钼(铁)矿床;在岩体外围地层中形成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对应的围岩蚀变表现为自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石英钾长石化带→石英钾长石绢云母化带→夕卡岩化带→中低温热液蚀变。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矿床成矿均发生于33.7~35.8Ma,金矿床略晚于铜-钼矿床,并与矿田内马厂箐杂岩体侵入时代(33~37Ma)一致。岩矿石的H、O、Pb、S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表明,从斑岩型铜-钼矿床→接触交代型铜-钼(铁)矿床→浅成低温热液金-铅-锌矿床,矿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均一压力逐渐降低,成矿物质(矿质和流体)也逐渐从以深部岩浆源为主,演变为以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为主。矿田内不同类型矿床间的时空及成因联系,反映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含矿热液的物化性质及时空迁移决定了它们在不同部位产出不同的矿床类型,构成与富碱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Cu-Mo-Au多金属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85.
云南马厂箐富碱斑岩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厂箐复式岩体SiO2含量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Al2O3含量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K2O含量变化于3.36%~8.92%,平均5.35%;K2O+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K2O/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具有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特征;MgO含量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于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Sr含量高(337×10-6~718×10-6),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Yb含量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Sr/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La/Yb变化于17.5~105.8之间,平均43.4(>20),Sc含量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 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马厂箐岩体属于C型埃达克岩中的钾质埃达克岩.马厂箐岩体埃达克岩性质的厘定及其与同一成矿带上的玉龙斑岩体具有相似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环境的认识,对于该区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云南祥云马厂箐富碱斑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治华 《地质与勘探》2009,45(4):343-351
云南祥云马厂箐岩体是马厂箐铜钼矿的主要赋矿围岩,处于扬子板块西缘与北西向的金沙江-哀牢山深大断裂带东侧交汇部位,属于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马厂箐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正长斑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Th和U)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和Ti),且Ta、Nb和Ti具"TNT"负异常;LREE/HREE值为8.04~23.99,8Eu值为0.72~0.88,负Eu异常不明显.岩石的La/Yb和(La/Yb)N比值高,LR/HR、La/Sm和Ce/Yb变化较大.岩体的岩浆起源于壳一幔物质混合的一种所谓EM Ⅱ型富集地幔源;其壳幔混合特征,主要是俯冲进入上地幔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发生了源区混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7.
88.
王治华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86-1198
[摘要]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的重要矿床之一,对其成因迄今存在争议。本 文报道了新的观测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试图以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为指导解释马厂箐矿床的成 因。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是罗照华等(2009)提出的一种与国内外矿床学界内生矿床成矿理论主流见解 不同的新理念和新见解。马厂箐铜、钼、金成矿与马厂箐小岩体空间上紧密相伴,时间上相近或稍晚。 马厂箐矿区岩体和矿脉S、C、Pb、H、O、Si 和He、Ar 同位素数据表明:铜、钼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 部地幔流体(透岩浆流体),金矿成矿物质由深部地幔流体(透岩浆流体)和围岩地层共同提供。马厂箐 的小岩体既有幔源岩石(如煌斑岩),又有壳源岩石(如花岗斑岩),而原生流体则均来自地幔,流体与岩 浆来源的不一致性暗示了透岩浆流体的性质;马厂箐矿床的时空展布特征与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的预 测相一致,比传统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好地解释了矿床成因;马厂箐矿床是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的产 物,主要与区农小岩体群有关,斑状花岗岩体仅仅起着含矿流体的屏蔽作用。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 是在同一能量驱动机制下,岩浆热压力和地幔流体内压力可能驱动含矿流体在不同的位置上堆积不同 种类的金属,从而在含矿流体通过的路径上发生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并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矿床, 其铜、钼、金多金属成矿过程可以全部归属为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89.
秭归沙镇溪镇千将坪滑坡航空遥感调查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2003年7月13日千将坪滑坡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用人机交互解译135m高程临蓄水前航摄像片和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千将坪新老滑坡的各要素特征、规模及滑坡前后的地质环境,分析认为千将坪滑坡为老滑坡大部分滑体的复活,目前滑坡整体已基本稳定,但滑体上各部分的调整活动还将继续,东侧边界老滑体遭受了强大的剪切力,滑坡堆积受到严重干扰,近期会不断发生牵引和塌滑。  相似文献   
90.
三峡水库区城镇滑坡分布及发育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年3月的1/5万航片为主要遥感信息源,1/1万地形图为地理控制信息源;采用“数字滑坡”技术方法在三峡水库区中前段8个城镇调查区获取了投影面积大于1000m2的826个滑坡的分布及其发育环境的基本信息。分析表明各调查区滑坡分布的平均地面密度有较大差异。其中大坝-秭归调查区最低,约1.6‰,巴东、奉节区滑坡分布地面密度最大,分别达到8.0%、7.6%;各区滑坡均有明显的集中密集分布特点。巫山县北岸为调查区滑坡分布线密度最大的岸坡;滑坡堆积的后前缘在海拔970~65m范围,区域滑坡分布最高高程与该区的地势相应,前缘最低高程与该处最低侵蚀基准面相当。本区80%以上的滑坡分布在海拔400~100m——人类活动最强烈的高程范围。滑坡分布特征揭示地层是控制三峡水库区中前段滑坡发育的最重要的地质环境因素。提出“易滑指数—ES”和“区域易滑指数—RES”概念,以此说明区内各地层易于发育滑坡的程度及其分布比例。三叠系中统巴东组T2b和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为调查区分布最广、发育滑坡最多、滑坡平均规模最大的易滑地层。构造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当褶皱构造走向与江河走向一致时,滑坡大部发育在顺层坡,特别是近轴部位置;当褶皱与江河斜交时,其对滑坡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滑坡前缘分布持征表明江河侵蚀是诱发本区滑坡的重要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后侵蚀条件改变,滑坡活动将增加,其大部分由人类不合理活动诱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