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地块分类为核心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提高冬小麦种植面积估算精度为目标,选取种植结构复杂的都市农业区,采用QuickBird影像数字化农田地块边界,以多时相TM影像为核心数据源,以地块为基本分类单元,进行不同特征向量组合、不同分类器的冬小麦地块分类方法研究,并对比分析了基于地块分类和基于像元分类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估算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地块分类的冬小麦种植面积估算方法的总量精度和位置精度均高于像元分类;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的引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地块分类精度;支持向量机与最大似然均能得到高达97%的总量精度和90%的位置精度,支持向量机地块分类所需的训练样本量远低于最大似然,因此支持向量机更加适合于冬小麦地块分类;冬小麦错分与漏分情况大多发生在细碎地块,其面积总量较小,而大地块错分和漏分较少,因此相对于像元分类,地块分类能在整个区域能得到较高的冬小麦位置精度和总量精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人文地理的未来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文地理研究往往集中在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上。在学科分支中,无论是经济、药物、人口、社会,交通的研究,还是城市的研究,都以解决国家广泛注意的问题为动机。虽然,文化、政治和历史的研究稍好一点,却也与以上各分支大同小异,例如,近来研究的问题是经济萧条、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城市衰退和服务设施不足。固有的区域问题虽也促进各项研究,如环境危险、水资源的逐步减少和特殊的人口统计组的问题等,但它们得到的注意十分有限。一般来说,地理研究或者坚持现象综合法,或者用实证法。前者建立于研究实际存在的问题上,后者则集中研究假想的证实和理论的发展或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雷电的危害远比富兰克林时代的程度加剧,经济损失剧增.  相似文献   
14.
电子地图载负量是衡量电子地图在满足清晰易读条件下所能表达地物要素多少的重要量化指标。本文通过定量分析影响电子地图载负量的图面负载度、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提出一种基于视觉感受的电子地图载负量计算方法。该方法从矢量数据出发,在精确计算图面负载度的基础上,首次以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作为权值参与计算,得到电子地图载负量。最后,基于地理信息平台TerraGIS对该方法进行了嵌入试验,获得不同图面负载度、图面压盖度和色彩对比度的实验地图载负量计算结果并将其与传统方法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又基于眼动仪的视觉感知试验,对不同实验地图下的用户平均眼动时间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结合热点图结果,分析了该方法计算得到的载负量结果的合理性,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从公安应急指挥保障和业务需求出发,针对目前应急公安专题符号存在的样式欠完善、规范欠统一、制作程序繁杂等问题,提出应急公安专题符号的概念及分类分级体系,基于Illustrator制作了应急公安专题符号,并基于ArcGIS构建了应急公安专题符号库,取得了较好的用户评价效果,并为提高应急公安专题地图的制作效率和显示效果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3-2013年中国城市形态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2013年间在国内主要地理学、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对近10年间的城市形态相关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进展进行评述。文章在辨析城市“布局形态”、“结构形态”、“肌理形态”三大概念的基础上,将现有研究成果按城市形态影响要素分解、新技术方法应用、时间—空间维度探讨、可持续城市形态、城市形态规划、管理和控制,以及分城市、地区案例研究六大主线进行归纳,并评析现有成果的研究视角、技术方法、实践应用特点及其局限。比较中西方城市形态研究轨迹,国内研究习惯于通过实证主义的因果演绎和经验主义的案例归纳来理解现有城市的形态发展历程,并在借鉴历史经验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城市形态发展的“理想城市形态”。而西方研究则致力于寻求“可持续城市形态”的可操作性和实现方式,侧重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和规划应对。本文提出未来城市形态研究应更关注微观层面的肌理形态分析,应从更加温和、建设性的“时间—空间演化”视角探讨城市形态演进规律,为包容性、共生性的“可持续形态”演变发展构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