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如何为企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事故灾害调查等提供现势、详尽、精确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辅助智能决策,是政府与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本文从虚拟构建数字工厂关键技术出发,通过融合机载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宏观建模与局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细建模,构建厂区模型;以前端Cesium框架和Web GL技术为依托,结合微软开发的Web预览版Bing地图服务,实现用户浏览器端的“数字工厂”三维场景可视化浏览,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水平与防范并遏制重大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42.
全站仪垂距测量代替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站仪垂距测量进行高程测量,是基于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原理,在测点中间安置全站仪,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通过观测垂距以进行高差测量.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精度可以达到二等水准,在丘陵低山地区,可以代替二、三、四等级水准测量.  相似文献   
43.
青藏高原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唐古拉哈日钦冰芯表层0.04~3.04 m及深层127.44~130.36 m中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数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表层冰芯中可培养细菌数为0~9.8×103 CFU·mL-1,略高于深层冰芯的0~8.4×103 CFU·mL-1。表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3~106 cells·mL-1,深层冰芯中微生物总数为102~103 cells·mL-1。冰芯中可培养细菌属于Fi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和Deinococcus-Thermus(异常球菌门) 5大类。但表层和深层可培养细菌属于不同的优势门,表层为Proteobacteria(38%),深层为Firmicutes(42%)。表层和深层优势属均为Bacillus(芽孢杆菌属),占比分别为18%和29%。已有研究表明哈日钦冰芯98.8 m达到了公元1000年的历史记录,因此对比千年尺度上可培养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差异,能够为进一步发掘新基因,丰富微生物多样性,为了解可培养细菌的进化历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东印度洋钻孔CJ01-185的生物硅来探讨东印度洋古生产力的变化和古气候演化的响应。CJ01-185钻孔的生物硅含量在末次冰期最低,为0.86%;而到了全新世晚期生物硅含量达到1.89%。全新世晚期生物硅的堆积速率明显大于末次冰期。随着全新世海平面的快速上升,巽他海峡贯通,来自爪哇海的陆源物质输入到东印度洋,导致全新世的生物硅含量和生物硅的堆积速率增加。研究表明:巽他海峡贯通前,研究区的古生产力主要受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活动影响;而巽他海峡贯通后,古生产力很明显受到陆源物质输入的控制,东南季风变化和上升流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45.
A δ~(44) Ca curve from shells of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in calcareous biogenic oozes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Nintyeast Ridge in the Indian Ocean since 300 ka. By combining terrigenous inputs(e.g., grain siz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urbidite frequency) with the oceanic productivity(e.g., biogenic content and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cont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ve's variatio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ceanic calcium cycle. The δ~(44)Ca value is in lower tendency and has small oscillation during Marine Isotope Stage(MIS) 6, when the supply of terrigenous detrital is highest. In contrast, during MIS 3,5 and 7, the δ~(44) Ca values are in higher tendency, and their fluctu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productivity prox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alcium isotope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input of the Himalayan erosion products to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In additio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calcareous planktons may have a secondary impact on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calcium isotope ratio of sea water.  相似文献   
46.
作为信息提取和分类的前提,面向对象的影像分割尺度参数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提取和分类的精度。本文以GF-2影像数据为例,在已有分割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分割尺度的计算模型(OS模型)。该模型以主成分分析所得的主成分以及新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特征层作为分割参考层,综合考虑均质因子的影响,构建加权尺度评价指数,插值拟合最优分割尺度。构建误差系数(E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OS模型误差系数(Ec=1.15%)小于传统模型(Ec=3.28%),且分割对象更均匀、与实际地物更接近。  相似文献   
47.
657nm外腔半导体激光器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种Littman-Metcalf外腔结构半导体激光器的实现过程作了报道.利用这种结构的光反馈特性,使原来自由运转时波长在660nm附近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常温下能够调节到657nm附近,并且把激光线宽从原来的30MHz压窄到100kHz左右,连续调节范围大约为10GHz.这种窄线宽的激光器将用在钙原子Ramsey光谱的实验中.  相似文献   
48.
利用2018年6月12—13日山东鲁西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指标条件以及防雹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VIL值、回波顶高指标变化分别平均下降49.9%、37.4%,冰雹概率由作业前99.3%下降到作业后的28.7%,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值下降最大值分别为10 dBz、7 km、48 kg·m-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相似对流单体的发展演变,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下降7 dBz、回波顶高下降3 km、VIL值下降11 kg·m-2、冰雹概率出现剧烈波动,防雹作业后较作业前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冰雹概率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没有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综合指标在编号期间变化幅度小,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49.
报告了实现钙原子光频标的前期工作—钙原子束的光学Ramsey谱线研究的初步工作,介绍了实验的系统方案、真空和激光器部分的设计以及部分已完成的工作。在得到光学Ramsey线形后,如果把激光器锁定在谱线上,就可以得到一个高精度的光学频率标准。  相似文献   
50.
使用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6h间隔的NCEP(水平分辨率1°×1°)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通过分析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2次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得到以下结论:2次过程一次为持续性弱降水导致暴雨;一次是短时强降水导致暴雨。2次暴雨过程均受南支槽前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2次过程均有比较好的水汽条件,但水汽辐合存在强弱和持续程度不同的区别;2次暴雨过程的暴雨区850hPa均处在θWse高值区的下游,“110318”暴雨过程开始前和开始后均没有出现CAPE值,而“120304”过程气块从850hPa抬升则出现CAPE;2次过程上升气流也存在持续性和强弱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