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黑鲷育苗期间的几种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多年的黑鲷(Sparusmacrocephals)人工育苗试验中,对黑鲷仔、稚、幼鱼期出现的鱼病做了一系列观察研究,本文谨就几种常见疾病,从病原、病症、病因及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1 细菌性疾病1.1 肠道白浊病症状 黑鲷仔鱼期肠道白浊不透明,不再摄食,在水池的侧壁和池角集群,活动呆滞。随着病情的发展,白浊的肠萎缩,腹部下陷,然后死亡。病原 弧菌Vibrio。防治方法 (1)保持育苗环境清洁及合理的放养密度,并投喂优良活饵料可预防本病;(2)投喂添加氯霉素20×10-3~50×10-3的饵料有效;(3)呋喃唑酮16×10-6药浴2h,连续5d。1.2 腹水病症状 鱼体…  相似文献   
12.
饵料中的铜对中国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于1986年7—9月进行了饵料中不同浓度的铜对中国对虾生长和肝胰脏细胞色素氧化酶的影响,以及铜在肝胰脏中的积累和亚细胞分布的研究。用花生饼、鱼粉、玉米面、白薯面和麸皮为主要原料,加入硫酸铜,制成含有不同铜浓度的饵料,在水族箱中饲喂对虾。结果表明,随着饵料中铜浓度的增加,对虾生长率先上升,而后又降低,当铜浓度为53和78mg/kg时,对虾增长率最高。实验虾肝胰脏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随着饵料中铜浓度的增加,也是先增加后降低,当铜浓度为53mg/kg时,其比活性最高。对肝胰脏中的铜含量测定发现,当饵料中的铜浓度高于53mg/kg时,铜会在肝胰脏中大量蓄积。根据上述结果,认为饵料中的铜含量以53mg/kg为宜。肝胰脏中铜的亚细胞分布的研究表明,细胞液中的小分子含铜络合物与铜在该组织中的蓄积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低浓度Zn对中国对虾的亚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Ⅰ. 材料和方法 Ⅰ.1 饲养试验 实验用对虾于1987年8月上旬取自青岛市黄岛对虾养殖场,平均体长为6.5cm(范围为5.3~7.4cm),平均体重3.5g。对虾运回经过几天暂养后,分成3组,每组50尾,分别移入含Zn:0.1、0.5和1.0mg/L  相似文献   
14.
矿物质是鱼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海水鱼类虽可通过饮用海水直接摄取,但是这些矿物质并不能满足鱼类的全部需求,在饲料中还必需予以添加,因此研究海水鱼类对矿物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是我国北方最有价值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目前黑鲷养殖业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开展黑鲷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报道了黑鯛对Ca,P,K,Mg和Mn的需求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鱼病对鱼类养殖业危害广、威胁严重。以淡水鱼类和梭鱼等为主要危害对象的细菌出血性败血病危及我国养鱼水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鲤鱼的出血性败血症已得到有效控制,海水鱼类如牙鲆、真鲷、梭鱼等的出血性败血症正在研究之中。为防治该病的蔓延,我们于1995年进行了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研究,从患病梭鱼病灶处分离到该病的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药物的药效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筛选出4种安全、有效、价廉的鱼用口服药物氟哌酸、鱼血散、氯霉素和磺胺+TMP。本研究用氟哌酸对梭鱼细菌出血性败血病进行了防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工配合饲料饲育黑鲷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兴起的养鱼配合饲料具有来源广、成本低、营养全等优点,是现代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为进一步推动黑鲷养殖的发展,作者于1994年4~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海水养殖公司养殖场进行了人工配合饲料饲养黑绸的试验研究。1试验材料和方法1.1配合饲料组成及其加工本试验所用配合饲料系经1993年中间试验后,从两个配方中选出效果较好、适于较大规格鱼生长的一个,其基本组成和价格如表1所示。饲料的加工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矿物质经超微粉碎后与麸皮混匀制成矿物质预混料;维生素粉剂直接与麸皮混匀制成维生素预混料;鲜杂鱼用绞…  相似文献   
17.
野生对虾与养殖对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脂肪酸的组成类似于其他的海洋动物,即雌、雄虾的肝胰脏和肌肉中,棕榈酸(16:0)和n-3族高不饱和脂肪酸(如20:5n-3和22:6n-3)占优势。野生虾体内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多于养殖虾。野生虾肝胰脏中主要脂肪酸为16:0(20.0~22.5%),18:0(2.5~2.9%),18:1 n-9(12.3~14.0%),18:2 n-6(2.4~2.6%),20:5 n-3(6.1~6.6%)和22:6 n-3(7.1~7.5%)。肌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大致与肝胰脏中相同。养殖虾中除了18:2 n-6(6.3~13.0%)高于和16:l(3.6~4.2%)低于野生虾外,其余的基本类似。野生虾比养殖虾有较高水平的n-3族和较低水平的n-6族不饱和脂肪酸,且野生虾n-3/n-6族脂肪酸的比率同样大于养殖虾。  相似文献   
18.
饵料中的锌对中国对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中国对虾摄食补充锌饵料的实验结果。结果表明,饵料中加锌与不加锌,对对虾的增长、增重和成活率均无明显差异;各组对虾肝胰脏中羧肽酶A的比活性也无显著变化。我们认为,利用上述原料生产的对虾配合饵料,可以不加锌,即使饵料中含锌量较高,对对虾也没有什么危害。  相似文献   
19.
对于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淡水鱼类(如鲤鱼、鲢鱼)开展较多,而海水鱼方面报道甚少。有关梭鱼出血性败血病病原菌的研究迄今为止尚未见报道。1995年,河北省许多梭鱼养殖场发生大面积梭鱼出血性败血病,其症状为:病鱼体表、鳍严重斑状充血,体表有些地方出现溃疡、疤痕,剖检见肝脏肿大,脾及肠粘膜充血。梭鱼出血性败血病易传染,加之目前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死亡率极高,造成损失大,严重影响了梭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防治梭鱼出血性败血病,作者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对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目前从病鱼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经鉴定属于运动性气单胞菌中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lia),该菌主要特征为菌体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阴性,极端单生鞭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