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1.
邹静娴  许模  杨艳娜 《地下水》2010,32(2):162-163
从防、排、截、堵四个角度,综述了工程施工中常用的处理隧道涌突水问题的方法,评述了各处理方法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性,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各复杂地质问题下常用的处理方法。实际生产中,经常采取排水和止水相配合的方法,在具体选择时,首先进行详细的滴水调查,同时考虑围沿条件、涌水量、埋深等周边综合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垂向循环水动力条件是岩溶发育深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探求川东背斜构造岩溶区多级水流系统控制下的岩溶强发育深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地形指数和水动力坡降构建岩溶水动力强弱的量化因子FHQ,并结合钻孔数据推求假角山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研究显示:水动力因子FHQ与地形指数、水动力坡降在空间上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同时可指示岩溶水流系统向深循环的深度,以此推求背斜构造区地下岩溶的强发育深度下限。假角山背斜两翼FHQ集中在0.1~0.4之间,岩溶水动力整体偏弱,深沟FHQ值整体高于浅沟。东、西翼深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40~100 m和110~180 m;浅沟控制下的地下岩溶强发育深度分别约15~60 m和10~90 m。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川东背斜区岩溶发育评价方法体系,为隧道工程岩溶突水灾害预测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