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31.
通过沉积相序的变化识别出地层叠加样式,并定性判断单井上海平面升降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采用了连井沉积 相对比分析沉积相带的迁移过程,通过对削截、上超等地震反射轴的终止形式和前积体叠置关系进行分析,对珠江口盆地 新近系层序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并刻画了该区域新近纪海岸上超过程,进而构建了海平面升降曲线。随着海平面的升 降,古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范围不断减小或扩大,而且三角洲还发生不同程度的侧向迁移。海平面变化促使有利砂体发育场 所两极化。海平面较低时,陆架坡折以下的陆坡内凹陷成为有利砂体发育的场所,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的重力流成因扇体 和楔状前积砂体;海平面较高时,陆架内凹陷成为有利砂体发育的场所,主要发育的砂体类型包括海侵期和高位期的中陆 架和内陆架三角洲砂体。  相似文献   
32.
彭光荣  杜家元  冯进  丁琳  李智高  李小平 《地球科学》2022,47(11):3989-4004
古珠江三角洲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但对其总体沉积面貌的揭示仍未充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区内有利砂体和潜在岩性圈闭的锁定.本次研究综合利用重矿物、岩心、钻井和区域三维地震数据,采用地震沉积学综合分析手段精确复现了早?中中新世古珠江三角洲的宏观沉积格局和相带展布.重矿物分析结果显示,古珠江分流河道体系向近端侧主要发源于西侧、东侧两个主河道分支,进而确定了古珠江三角洲“双支主控”的宏观基本格局.此外,经过对这两个分支河道体系重矿物组合特征对比,发现其分别与现代西江、东/北江有一定相似性,这可能表明中新世古珠江干流的流路与现今具有较高对比性.同时,针对分流河道和外缘条带砂的精细地震地貌分析显示出中新世古珠江三角洲可能受到河流?波浪?潮汐混合动力过程的影响,并且持续的西南向古水流对整体相带展布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3.
在对珠江口盆地海相地层珠海组—粤海组层序类型和发育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层序的结构特点,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海相层序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构造运动、继承性古地理格局、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物供应是珠江口盆地海相层序地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不同时期主控因素不一样。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是盆地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构造运动和继承...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交杯四沙表层现代沉积考察,分析了滩面沉积微地貌类型,并结合粒度分析和成分分析,探讨不同微地貌沉积特征,进而讨论了交杯四沙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交杯四沙表层发育有低潮线以下、低潮位波浪冲洗带、高潮位冲洗带、风暴潮冲洗带、滩顶冲越带、滨后冲越带、冲越扇中部、冲越扇前缘斜坡以及分流间湾区等9个微地貌单元,代表了9个微相分区。交杯四沙滩面主要以粉砂和细砂为主,整体上分选性中到差,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黏土矿物。交杯四沙东侧是磨刀门主河槽,以径流为主;西侧沿白藤海、灯笼沙至三灶岛水道以潮流为主。交杯三沙以南,四砂以北构成了分流间凹地环境。交杯四沙以南为东南向的波浪作用带。交杯四沙和其他交杯沙系列沙体具有相同的形成过程,首先由河槽底流将拦门沙沉积物向西搬运沉积形成浅滩,浅滩受潮流和波浪的改造其平面形态呈酒杯状,浅滩的东南面受东南向波浪的作用,前坡遭受侵蚀,在后坡产生堆积,由此沙滩逐渐向陆迁移,先后形成交杯一沙、二沙、三沙和四沙,交杯一沙、二沙和三沙已经合并成陆。随时间的推移,交杯四沙也将与交杯三沙相接成陆,新的交杯五沙有望形成,磨刀门西侧浅滩区将演变成由一系列反曲沙脊和潮滩相间而成的三角洲“滩-脊”平原。  相似文献   
35.
断陷盆地热演化史与盆地形成演变过程紧密相关,对成烃、成储、成藏等都有重要影响。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及古地温恢复,结合研究区地质、地震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区构造-热演化过程,并明确了其石油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地温梯度相对较低的西江主洼,经历了多期的增温和降温过程,具体为缓慢增温、快速增温、地温反转、加速降温与持续降温5个阶段,且分别与盆地的初始断陷期、强烈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坳陷沉降期及断块升降期各构造演化阶段相对应,古地温变化受控于构造演化。受构造-热演化过程影响,前期增温阶段有助于烃源岩快速演化,并奠定了晚期成熟的基础;后期降温过程使得低地温断陷生、排烃期相对变晚,生油窗持续时间更长;长期的低地温梯度背景,促使成岩演化趋缓,优质储层发育范围更深、更广;低地温断陷中温度增压作用不明显,导致成藏动力相对较弱,油气大多优先在近源圈闭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6.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 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7.
东沙隆起台地生物礁、滩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沙隆起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滩油藏的勘探,是珠江口盆地(东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勘探实践证实,惠州凹陷烃源岩、断至凹陷深部的断裂、珠海组优质砂岩、明确的构造脊、良好的生物礁礁滩储层和上覆的厚层海相泥岩,共同构成了东沙隆起地区油气长距离运移成藏的特殊地质条件。随着近年来高精度3D地震资料的进一步覆盖和地质认识的逐步深入,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球物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确定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建立碳酸盐岩台地及生物礁沉积、演化模式,确定有利的生物礁、滩圈闭,是该地区生物礁、滩油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8.
砂岩侵入体系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来,从露头、地震、岩心和测井曲线等资料中识别出了越来越多的砂岩侵入体。这些砂岩侵入体对油气勘探和开发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但由于其发育过程和分布的复杂性,使得对于其成因机制和形成过程探讨较少。笔者建立了一套模拟砂岩侵入体系的实验装置,并设计了完整的实验程序,以模拟砂岩侵入体的形成过程,并探索其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5组实验,分析了顶层沉积物厚度和进水管结构对砂岩侵入体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冷冻、切片和照相,将砂岩侵入体的形成过程分为5个阶段,并借助软件对每次实验的模型进行了三维重构,以期为更好地分析砂岩侵入体系的形成机理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9.
珠海组-珠江组时期东沙隆起物源提供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沙隆起周边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珠海组-珠江组下段,32~18.5 Ma)时期与早中新世晚期(珠江组上段,18.5~16.5 Ma)地震前积特征、砂岩碎屑组分、重矿物特征、砂体平面展布的研究与对比,认为在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早期,东沙隆起继承性发育,暴露于水面之上,发育独立的古水流体系,这些水流方向以东沙隆起为中心向西北和西南方发散。同时随着海水的入侵,东沙隆起范围不断缩小,物源提供能力逐渐减弱,到21 Ma时期东沙隆起碎屑物源提供能力丧失;21~18.5 Ma时期,东沙隆起逐渐过渡为碎屑岩与碳酸盐混积,并最终发育碳酸盐,18.5~16.5 Ma时期为东沙隆起区碳酸盐的发育高峰期,可以认为此期仍有碳酸盐物源提供能力;16.5 Ma之后,东沙隆起的生物礁也因淹没死亡,同时古珠江三角洲进积到此,东沙隆起沦为古珠江三角洲的前三角洲-陆棚沉积,彻底丧失物源能力。  相似文献   
40.
珠江组是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的主要产层,LH-3井23.8~18.5 Ma的下珠江组的取心段,包括浅海陆源碎屑岩,碳酸盐以及碎屑岩-碳酸盐混积岩,呈现一套硬石膏-褐铁矿-高岭石-白云石的矿物序列,且这套矿物序列在该井附近的同时代地层中也有发育,但完整程度有别。通过对这些矿物物质来源、形成原因以及形成时间的探讨,认为它们形成于沉积时期或者同生成岩阶段或准同生沉积期,均反映了氧化甚至暴露的沉积环境。同时也能提供气候的湿度方面信息,硬石膏以及白云石的发育反映气候干旱,而褐铁矿以及高岭石发育段反映了气候较潮湿。综合孢粉、同位素资料分析认为,取心段在珠江组下段沉积期的气候经历了炎热干旱-温暖潮湿-炎热干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