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本文通过对风矢量的分解,分析了解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风场与区域性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对四川盆地暴雨天气有重要影响,成都边界层u、v分量处于负位相时,对应四川盆地暴雨天气,正位相时,无降水天气过程。并提出了中高纬度冷空气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南下,经边界层侵入四川盆地,激发四川盆地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72.
分析了1982年5~9月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变化的关系。发现鄂霍茨克海以北大陆上空是30~50天厚度低频振荡的活跃区和显著区,这种厚度低频振荡与东亚大气环流指数循环和大气环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指出中高纬度大气存在30~50天低频振荡,而且在大气环流的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3.
基于小波分析的组合随机模型及其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文圣  李跃清  向红莲 《高原气象》2004,23(Z1):146-149
提出了一种随机组合预测模型利用Mallat算法对水文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解,得到对应尺度下的概貌(低频)分量和细节(高频)分量;分别对概貌分量和细节分量建立随机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的叠加即为原水文变量的预测.将该模型用于黄河三门峡站年径流预测中,并与传统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立的组合模型充分利用了现有信息,预测精度高.  相似文献   
74.
2001年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的领导下,在中国气象局专业气象研究所综合理事会、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分理事会的指导下,经过近3年的努力,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完成了结构调整、机制转变、人员分流、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任务,2004年10月14日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组织的专家评估验收,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从此,高原所正式跨入了国家级研究所的行列,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75.
风廓线雷达原理及其在高原地区探测结果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风廓线雷达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测量原理与硬件结构,并就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气球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利用PC作监测主机,PIC16F873单片机及温湿度传感器组成终端机,在差分RS-485总线平台上构建有600个终端测点,适用于工业及公共环境下,监测范围3000米的温湿度实时监测网。系统具有24小时连续监测能力,监测资料自动存盘,实时分析各测点上的温湿度资料,制图打印输出。系统监控人员可实时查看各测点温湿度值。  相似文献   
77.
本文介绍了风廓线雷达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测量原理与硬件结构,并就青藏高原那曲地区的风廓线雷达资料与气球探空资料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在100 hPa高度场与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场相关分析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大气环流变化对川渝盆地盛夏气温长期变化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对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00hPa南亚高压南北位置异常与盆地盛夏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南亚高压主体部分年代际南北进退,引起了川渝盆地盛夏气温年代际异常变化.当南亚高压偏南时,盆地盛夏气温偏低,反之则偏高.同时,中低层500 hPa高度距平场及北半球850hPa夏季距平风场也有明显的不同异常分布,南亚高压是影响川渝盆地冷暖持续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利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四川省盛夏极端旱涝个例进行合成分析,揭示出一些产生极端旱、涝事件的基本事实,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预测极端事件发生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0.
东亚地区夏季风活动与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变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6~2001年东亚地区的风场、气压场和对流层顶臭氧浓度观测资料,选取并计算了3种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东亚季风指数,分析了夏季期间上述指数与对流层顶臭氧的相关,从而对东亚地区季风活动与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分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1)东亚SMI夏季风指数的强弱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的对流层顶臭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2)指数EAMI与对流层顶臭氧存在相关,具体表现为在南海热带季风区存在着负相关、在大陆--日本副热带季风区存在正相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区存在较好的正相关;(3)而在副热带梅雨锋区,EASMI指数的强弱与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变化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在热带季风槽区,EASMI指数的强弱与对流层顶臭氧含量变化存在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