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2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青藏高原东部大气探空廓线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几年部分探空资料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东侧地区在对流层下部存在明显的逆温现象,在逆温层之下,大气相对湿度大,水汽随高度减小的幅度小,大气处于中性层结状况;在此逆温层之上,大气相对湿度小。在逆温层底部有大量的水汽堆积,在空中形成明显的逆湿层,而在高原主体上并没有此逆温层的存在,高原东侧各站逆温层底的高度差别不大。夏季,青藏高原东侧地区20时可以存在明显的混合层,混合层的高度在成都站最小,重庆站最大,而高原主体混合层高度大于东侧地区。旱年混合层高度大于涝年。8时和20时,冬季大气温、湿垂直特性变化不明显,而夏季具有明显的变化。夏季,降水过程明显抑制混合层的发展,在暴雨过程及其前后,混合层有明显的成熟、消亡、重新建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2.
2008年1月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气象灾害中的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初我国低温雨雪冰冻极端气象灾害中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灾害集中发生的1月份,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北部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和来源于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偏东风水汽输送为我国南方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和气候平均状态相比,1月份来自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的异常偏南风水汽输送尤为强盛;此外还具体分析了4次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辐合形势以及偏南风水汽输送的扩展特征,发现第3次过程中国东部大陆尤其是华南、江南一带上空的水汽输送最强,来源于南半球的水汽也参与了第3次过程;每1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均对应出现偏南风水汽输送大值区。  相似文献   
173.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2007年2-4月获得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这两个地区近地层湍流平均场特征,湍流统计特征以及湍流通量变化特征,并对温江站能量平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到了以下一些主要的结论:(1)理塘站和温江站风速均值分别为3.17m/s和1.57m/s,理塘站风向在各个方向都较均匀,温江站风向频率以东北风居多。理塘站温湿压都要低于温江站,且气温和气压的变化幅度均不如温江站明显。理塘站和温江站大气稳定度峰值分别位于±0.5和±1之间。(2)湍流在小于2m/s的风速环境中发展最为旺盛。随着风速的增大湍流强度减小迅速,U〉2m/s后湍流强度基本限定在0.5以内。理塘站湍流强度平均值分别为Iu=0.5453,Iv=0.5389,1w=0.1625;温江站分别为Iu=0.2809,Iv=0.2885,1w=0.1560。(3)两站无量纲化三维风脉动方差均符合Monin-Obukhov相似理论的“1/3”定律,其最佳通用相似函数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都可以拟合得到。在近中性时,理塘站A=4.3,B=4.1,C=1;温江站A=2.0,B=2.1,C=1.2。(4)湍流通量都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理塘站以感热为主,温江站则潜热占优势,但到4月份两者都基本相当。理塘站2月和3月动量通量要大于温江站,到4月逐渐接近。理塘站感热、潜热和动量通量平均值分别为52.28W/m^2,25.87W/m^2,0.076kg/(ms^2),温江站分别为15.34W/m^2,36.65W/m^2,0.061kg/(ms^2)。(5)整个观测期间,温江站的能量闭合率约为82.5%,闭合差约为17.5%。  相似文献   
174.
陈永仁  李跃清  齐冬梅 《高原气象》2011,30(5):1148-115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关系及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存在3~6年、10~15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西太副高西伸指数存在3~6年和2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其中在3~6年尺度和10~15年尺度上,南亚高...  相似文献   
175.
为了找出青藏高原与东西部各分区大气热源的变化规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月平均温度场、比湿场、风场以及位势高度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倒算法"计算得到高原地区月平均大气热源原始格点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全区与东西部各分区大气热源在1948~2011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证实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全区和东西各分区的大气热源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振荡特征。在变化周期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存在14年的显著周期,高原东部地区大气热源存在16年的显著周期,高原西部地区大气热源存在8年的显著周期。在变化趋势方面,青藏高原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1989年前,大气热源变化趋势相同,1989年后,大气热源变化趋势相反。在大气热源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各个季节热源热汇分布特征不同,春季西部地区出现热源中心,夏季东部地区出现热源中心,秋季东部地区出现热汇中心,冬季出现西部地区热源中心和东部地区热汇中心共存;在变化趋势突变检测方面,青藏高原全区大气热源在1989年存在显著的突变,西部地区大气热源1976年左右存在显著的突变,东部地区大气热源在1990年左右存在显著的突变。  相似文献   
176.
利用1979~2012年NCEP/NCAR R2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西南地区气象台站观测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东亚冬季风月内活动的主要时间尺度及其振荡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月内周期性活动特征,其月内活动时间尺度主要以准1周、准2周和准3周左右的时间周期为主,其中准2周比准1周和准3周略强。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强盛期和西南地区冬季低温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月内尺度、准1周、准2周时间尺度内的振荡特征可以很好指示出同期西南地区较强的低温过程。  相似文献   
177.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 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8.
青藏高原上空环流变化与其东侧 旱涝异常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李跃清 《大气科学》2000,24(4):470-476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与高原东侧地区夏季降水场的时空结构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高度的时空相关;前期10~12月、1~4月青藏高原上空100 hPa高度场与高原东侧地区6~8月降水场具有显著的联系,前期高度场变化引起后期南亚高压状况异常,导致高原东侧地区旱涝灾害;高原东侧地区严重干旱(洪涝)年,其上空100 hPa高度场为负(正)距平控制; 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时空相关显著,时间间隔长,物理意义明确,是高原东侧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一种预测信号。  相似文献   
179.
NCEP/NCAR data are utilized to analyze an extreme flood year (1998) and an extreme dry year (2006) in the Sichuan-Chongqing region (SCR)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positive divergence of South Asia High (SAH) is stronger in the flood year; the position of the ridge line of SAH is southward compared with the annual averag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extends westward and its ridge line is southward. In the drought year, the positive divergence of SAH is weaker, its ridge line is northward, and the position of WPSH is also northward. As shown in the dynamics, in drought (flood) years, negativ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in the upper atmosphere can cause the atmosphere to ascend (descend), and anomalous circulation of SAH displays divergence (convergence), and anomalous circulation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shows convergence (divergenc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shows that there is warm (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abetic heating causes SAH's local circulation to display convergence (divergence) and affects vertical motion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 eventually. To some extent, the two extreme years in the SC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ertical motion of atmosphere circulation and the variation of such vertical motion is caused by differenc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SAH and lower atmosphere circulations.  相似文献   
180.
屠妮妮  李跃清 《干旱气象》2014,32(6):962-971
利用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0.1°×0.1°的FY-2E云顶亮温资料,对2013年6月29日至7月1日发生在四川东部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合涡度收支方程重点分析了引发这次大暴雨的西南涡结构。结果表明:在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对低涡发展起直接作用的是水平辐合辐散项和水平平流项,低涡形成前水平辐合辐散项起主要贡献,低涡形成后水平平流项贡献增大,并在对流层中低层以正贡献为主,扭转项贡献最小,而垂直输送项在低涡形成前期以正贡献为主,低涡减弱阶段以负贡献为主;在西南低涡形成前期,对流层高层有位涡大值区向下传输至中层,中高层正位涡叠加在低层负位涡之上,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及不稳定能量的存储与释放,是低涡维持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