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132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同一地名映射不同物理空间位置的地名歧义现象普遍存在,地名消歧是指为地名分配唯一地理位置的过程.欧美国家的地名数据库和相关知识库比较完善,提出一系列通用或适宜个别语种的地名消歧方法.由于我国当前缺乏类似的高质量数据资源,难以直接引入这些方法解决中文地名消歧问题.该文提出在地名识别和地名匹配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歧义地名行政隶属关系树状图,利用上下文相关地名在树状图中出现的子节点数,判断歧义地名指向的地理位置.实验表明,该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可以达到较好的消歧效果.  相似文献   
132.
根据1971—2018年陕西省9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累积距平、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陕西省人体舒适度日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陕西全省大部分时间体感状态为从冷到舒适,日数占85.2%;体感状态为暖和以上日数较少,无炎热和酷热天气。1981—2018年陕西省平均人体舒适日数为132 d,呈显著增多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524 d·a-1,四季中春、夏两季人体舒适日数增加最为显著。人体舒适日数存在准4 a和准8 a的振荡周期,滑动T检验表明陕西省及三个地区的人体舒适日数均在1997年左右发生了明显的突变。陕西全省3—11月均存在舒适日,舒适日数主要分布在5—9月,陕北7—8月舒适日数较多,陕西中部6—8月舒适日数较多,陕西南部6—9月舒适日数较多。年人体舒适日数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陕南汉中和安康地区最多。EOF分析结果显示,年均人体舒适日数异常分布在全省存在一致性。倾向率空间分布表明陕西全省80%的地区人体舒适日数均呈增长趋势,仅榆林北部、延安北部和安康东部11个区县人体舒适日数呈减少趋势。陕西全省不舒适日数变化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0.548 d·a-1,其中冷不舒适日数减少显著。陕西省人体不舒适主要表现为冷不舒适,主要集中在陕北西北部、南部山区和中部的太白和华山两个高山区; 人体热不舒适主要分布在在陕南的汉中和安康地区及关中的西安地区,且日数很少。  相似文献   
133.
为解决"三下"压煤问题,本文以邯矿集团亨健煤矿2515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对现场进行实测,计算地表实测下沉系数;采用文克儿地基假设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采方法采空区上覆岩层破断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全部垮落法开采,推进距离等于直接顶的极限跨距(l=25.7 m)时极限挠度约为1.057 m,随着工作面推进,直接顶出现破碎;...  相似文献   
134.
提出了一种基于直线特征的对尺度变化和旋转变化不敏感的遥感影像和GIS数据自动整体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在变换模型转换后GIS数据中参考线段上的端点和影像上对应特征线段的距离为零建立相似性测度,以共线条件方程作为变换模型,通过改进的霍夫变换进行优化求解,同时得到变换模型参数即外方位元素和匹配结果,实现了遥感影像和GIS数据...  相似文献   
135.
豫西栾川-潭头盆地秋扒组陆相地层发现大型恐龙等动物化石,含化石的秋扒组与上覆、下伏地层序列和时代存有争议.通过对栾川-潭头盆地陆相地层野外系统调查,厘定了含恐龙地层-沉积序列及时代归属.研究区发育完整晚白垩世至古新世地层记录,详细研究了它们的地层序列和沉积特征,描述了K/T岩性过渡界线以及完整性、连续性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本文采用两自由度的裂纹扩展模型,以桅杆结构纤绳拉耳孔边裂纹前缘最深点和表面点的裂纹扩展增长量来追踪裂纹扩展。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对通过有限元法所获得的各种裂纹形状所对应的裂纹前缘最深点和表面点的无因次形状因子进行多项式曲线拟合,用拟合曲线上的值代替离散的无因次形状因子扩充插值数据库,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计算任意形状裂纹前缘最深点和表面点无因次形状因子,并计算得到确定裂纹扩展速率所需要的应力强度因子幅度。最后根据裂纹前缘最深点和表面点的裂纹扩展速率确定桅杆结构纤绳连接拉耳孔边裂纹的扩展特性。  相似文献   
137.
在拟合或合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研究中,速度等效脉冲中的参数需要依据实际地震动确定,因此,如何从地震动中识别这些参数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分析了已有脉冲周期和脉冲速度峰值的识别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均具有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不规则地震动.提出了基于平滑后的地震动识别脉冲周期和脉冲速度峰值的方法,并验证了这种识别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提出的脉冲周期和脉冲速度峰值识别方法可以克服以往方法的局限性,可以实现脉冲周期和脉冲速度峰值识别的程序化.  相似文献   
138.
李明  田柳  陈颙 《地震》2005,25(2):122-126
分析了中国地震科技期刊的现状、 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研究了3个档次期刊的进一步分化趋势, 提出了地震科技期刊深化改革的设想。 改革的初步内容包括打造品牌期刊、 支持网络出版、 开展战略研究、 调整结构布局、 强化编辑队伍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39.
轮南地区迄今以奥陶系为目的层的钻井约52口,几乎均揭示出储集空间以缝洞为主,属碳酸盐岩风化壳裂缝型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其有效储集层分布异常复杂,横向预测困难很大。建立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以相干体计算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及模式识别技术为主体的综合地球物理横向预测技术体系,具体为:①采用相干体计算技术确定断裂系统和其它构造信息,同时确定储集层的大致发育情况;②根据断裂与裂缝的关系,对地震资料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确定圈闭和可能的裂缝发育带,同时为高精度的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提供准确的层位数据;③精细的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确定储集层的纵横向发育及其内部特征,为储集层描述提供必要条件;④模式识别油气检测技术进一步落实储集层的含油气性;⑤利用可视化技术对中间结果和成果进行检查和表达。预测结果表明,岩溶斜坡带特别是古“山梁”及轮南断垒带、桑塔木断垒带的岩溶、裂缝发育,是有利区带;有利储集层分布在奥陶系风化壳顶部及以上30~120m 的厚度范围内,包括风化壳顶部裂缝发育带和其上的岩溶带。  相似文献   
140.
柴达木盆地北缘赛什腾-锡铁山左行逆冲断裂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在对赛什腾-锡铁山斜冲断裂构造重点地段详细构造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沉积、地球物理资料对该斜冲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时代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断裂形成与区域地质背景的关系,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绿梁山、锡铁山是向南斜向逆覆于新第三纪沉积岩之上的无根推覆体,并认为该断裂的形成与喜马拉雅造山带陆内俯冲远程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