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山东半岛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4个季度(秋、冬、春、夏)对宁津沿岸潮间带2个断面的高潮带(SC1H与SC2H)、中潮带(SC1M与SC2M)和低潮带(SC1L与SC2L)所设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资料,采用种属组成、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调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征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宁津沿岸潮间带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其中甲壳动物为优势类群,共计20种;软体动物14种,环节动物多毛类9种,其他类动物2种。优势种组成方面,甲壳动物钩虾类是4个季度的绝对优势种。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45.09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最低出现在春季;空间分布上,除春季外其他三个季度的生物量变化趋势均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年平均丰度为182.67个/m2;最高丰度出现在夏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宁津沿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1.09,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空间分布趋势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与邻近潮间带文献资料相比,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数量、生物量和丰度、物种多样性方面均处于低值水平。  相似文献   
52.
北黄海獐子岛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8月-2010年6月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4个季度航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采集了211种底栖动物,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 tokunagai)、斑角吻沙蚕(Goniada maculata)、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博氏双眼钩虾(Ampelisca bocki)和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各季节的优势种组成有明显变化;运用聚类分析和MDS研究了其群落结构,将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分为3个群落,即,群落I--位于调查区北部的美原双眼钩虾(Ampelisca miharaensis)-短角双眼钩虾(Ampelisca brevicornis)-斑角吻沙蚕群落,群落II--位于獐子岛邻近的紫蛇尾(Ophiopholis mirabilis)-日本倍棘蛇尾群落(Amphioplus japonicus),群落III--位于南部区域的薄索足蛤-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i vadicola)群落,各群落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运用ABC曲线分析了4个季节群落受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环境良好,受扰动较小,夏季受扰动略大于其它季节。  相似文献   
53.
利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测定了真虾下目7科8个种的线粒体16S rDNA部分序列,与从GenBank检索得到的12个相关种的16S rDNA部分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及16S rDNA在真虾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比对序列长353bp,其中变异位点221个、简约信息位点180个。碱基转换替代速度比颊换替代速度慢。以螯虾下目的Austropotamobius pallipes为外群构建了这20种真虾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支图,结果展示:(1)长臂虾科隐虾亚科的Awhistus custos远离长臂虾亚科分支。而且它的16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首先与六足纲(Hexapoda)的昆虫比对上。(2)长臂虾科长臂虾亚科的两个近缘属Palaemon和Palaemonetes问的4个种混合相聚,说明传统形态分类中以大颚有无触须作为这两个属的属级形态鉴定特征尚需进一步审定。(3)鼓虾总科藻虾科的Exhippolysmata ensirostris与褐虾总科褐虾科的Crangon affinis处在同一分支,而没与鼓虾科的种类形成姐妹群。研究结果表明,16S rDNA片段的序列很适合研究真虾类的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而在研究属上高级阶元或种下阶元间的系统发生关系时较不敏感,因其变异对于种级水平显得过于保守,而对于科级以上阶元又显得太快。  相似文献   
54.
胶州湾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对位于胶州湾内红石崖潮间带的高潮带(H1站)、中潮带(H2站)、和低潮带(H3站)所设的3个站进行了综合生态调查并分析所获的资料。结果表明,红石崖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栖息密度、总平均生物量和总种数分别为718.67个/m2、123.21g/m2和62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和种数在高潮带分别是1765.5个/m2、342.53g/m2和12种;中潮带分别是248个/m2、11.31g/m2和35种;低潮带分别是142.5个/m2、15.74g/m2和44种。3个潮带的平均密度(D):大小顺序为DH1>DH2>DH3,平均生物量(B):BH1>BH3>BH2;种数(S):SH3>SH2>SH1。定性采集在3个潮区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有27种在定量采集中没采到,3个潮带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发现了采集于南海北部湾和琼州海峡的一个海绵新记录种,白银拟族海绵。该种是丛生薄管状,具有很多分叉的树枝状结构,同一根独立的管粗细均匀。标本在酒精中的颜色为淡褐色,出水口处颜色稍浅。海绵坚硬且脆度大,一层大二辐骨针在海绵表面构成致密的骨架结构,有少量骨针的辐会伸出表面。骨针分为三类:大二辐骨针和小二辐骨针;成对辐与无对生辐长度及形态差异非常明显的四种羽状三辐骨针;基辐与顶辐差异不明显且均与三辐骨针的辐相似的四辐骨针,这三种骨针按照固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骨架结构。水沟系是双沟型。领细胞室没有关节结构。  相似文献   
56.
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DNA条形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梅  寇琦  李新正 《海洋科学》2018,42(10):163-173
DNA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变异率适度、易于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鉴定的技术。海洋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广泛,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趋同性等特点,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在传统分类学基础上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本文概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中国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中的发展现状,如多孔动物(Porifera)、刺胞动物(Coelenterata)、多毛动物(Polychaeta)、软体动物(Mollusca)、甲壳动物(Crustace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等,介绍了该技术在物种鉴定、隐存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条形码技术在应用中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7.
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及中国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新正  董栋  寇琦  杨梅  龚琳  隋吉星 《海洋学报》2019,41(10):169-181
综述了国内外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重点论述了中国在深海热液、冷泉、海山、深渊及鲸尸等特殊环境的考察、研究进展情况,并对中国将来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58.
在我国南海海域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类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我国长眼寄居蟹属2个新记录种,紫斑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 gonagrus)和条纹长眼寄居蟹(Paguristes runyanae),并对其进行描述。紫斑长眼寄居蟹采集自海南岛,主要特征为:螯足和步足密布刚毛,第一触角柄未达到角膜基部,螯足腕节、掌节背面刺和突起密集而发达,螯足和第二、三步足长节末端有紫色色斑;条纹长眼寄居蟹采集于西沙群岛,主要特征为:右螯足略大于左螯足,第一触角柄短,长度仅为眼柄长度的1/2,螯足和第二、三步足背腹面均有黄色条纹。  相似文献   
59.
中国近海团水虱科种类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的类群之一。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1800m的深海均有分布。通常营自由生活,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 团水虱科的种类雌、雄异型,幼体时雌、雄的区别不太明显,随着个体的成长,雌、雄差异越来越大。雄性个体通常大于雌性个体,而且雄性个体体表往往比雌性个体体表具有更多的突起或刚毛。雄性个体可通过精荚以及位于第2腹肢内肢的雄性附肢来识别,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孵卵片或育卵室来识别。由于团水虱科种类雌、雄两性通常异型,加之幼体、成体的形态差别特别大,因而同一种的不同性别或发育的不同时期常被误认为是两个种,甚至两个属。 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团水虱科共93属634种,国内过去仅有零星报道,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在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等足类标本进行整理时,分检出团水虱科12种,分隶于8属,其中5种为中国新记录,这些标本大部分来源于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0年)和潮间带及沿岸调查。其种类名称如下(带*者为中国海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0.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benthic assemblages in jellyfish bloom, we studied the macrobenthos and relat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wo seasonal cruises in April and August of 2011, and analyzed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s. Up to 306 macrobenthic species were registered from the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115 species of Polychaeta, 78 of Crustacea, 61 of Mollusca, 30 of Echinodermata, and 22 of other groups. Nine polychaete species occurred at frequencies higher than 25% from the sampling stations: Lumbrineris longifolia, Notomastus latericeus, Nin6e palmata, Ophelina acuminata, Nephtys oligobranchia, Onuphis geophiliformis, Glycera chirori, Terebellides stroemii, and Aricidea fragilis. Both the average biomass and abundance of macrobenthos are higher in August (23.8 g/m^2 and 237.7 ind./m^2) than those in April (11.3 g/m^2 and 128 ind./m^2); the dissimilarity ofmacrobenthic structures among stations is as high as 70%. In terms of the dissimilarity values, we divided the stations into four clusters in spring and eight in summer. The ABC curve shows that the macrofauna communities in high jellyfish abundance were not chang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depth, temperature, median grain size, total organic carbon of sediment and total nitrogen in sediment we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