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3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动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门课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吐哈盆地SB地区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的关系。总结了运用层序地层学进行隐蔽油气藏预测的工作流程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2.
雄村矿区位于拉萨地体南缘的冈底斯成矿带,通过对雄村矿区新发现的Ⅲ号矿体硫、铅同位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问题。研究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在-1.3‰~1.4‰之间,平均值为-0.85‰,分布范围较窄,成矿热液的δ34SΣS值为-0.04‰,均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206Pb/204Pb比值变化于18.204~18.468之间(平均值为18.359),207Pb/204Pb比值变化于15.549~15.593之间(平均值为15.567),208Pb/204Pb比值变化于38.213~38.441之间(平均值为38.351),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值μ变化于9.37~9.45之间(平均值为9.40);在铅同位素判别图解上位于造山带铅同位素演化线附近,显示出地幔物质与俯冲沉积物的混合特征,暗示金属硫化物中的铅源自地幔,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的加入。   相似文献   
83.
基于2003—2018年中国第二次至第九次北极科考中获取的走航船基图像数据对北极夏季太平洋扇区沿航线平整冰厚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扇区在夏季融冰期沿航线海冰厚度主要分布在10~280 cm区间,各航次存在一定差异但海冰厚度均近似呈正态分布.8月上旬和中旬沿航线平均冰厚均以-2 cm·a-1的梯度逐年...  相似文献   
84.
The in situ sea-ice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density observed from Chinese Antarctic Zhongshan Station have been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sea ice porosity. Based on numerical method, a number of schemes on sea-ice thermal diffusivity versus porosity have been accessed and one optimized scheme is identified by an optimal control model with an advanced distributing parameter system. For simplicity, the internal heating source item was neglected in the heat conduction equation during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identified scheme, the vertical ice temperature profiles have been sim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measurements, respectively by using identified scheme and by classical thermodynamic formulae.The comparisons indicated that the scheme describing sea-ice thermal diffusivity and porosity is reasonable. In spite of a minor improvement of accuracy of results against in situ data, the identified scheme has a more physical meaning and could be used potentially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85.
为探究寒旱区浅湖冰封期分层动态与其对湖泊新陈代谢速率的影响,于2016-2019年对乌梁素海气象与冰雪条件、冰下水体环境开展原位观测,分析水温和溶解氧变化特征、冰下混合层的出现与发展动态及其对代谢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观测期内乌梁素海整体水温较高(可接近10℃),冻结期水温结构主要由稳定的上部逆温层和下部弱逆温层构成,...  相似文献   
86.
与非冰封期水体相比,冰封期湖泊初级生产力的研究较为薄弱,一方面在于完整冰封期的调查观测数据仍然较少,而完整的冰下初级生产力变化过程对于理解冰下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物理过程与冰下生态的联系仍然有待明确。本研究于2021 2022年冬季期间在大辽河口沿岸的含章湖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垂向归纳模型(vertically generalized production model,VGPM)计算了冰下初级生产力,分析了冰封期中初级生产力完整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冰封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物理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冰封期初级生产力呈现波动爬升的趋势,平均值为0.20 g C/(m2·d);整个冰封期可以划分为3个时期,即结冰期、缓慢融冰期和快速融冰期,不同时期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在结冰期水温是控制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缓慢融冰期冰水界面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是控制初级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快速融冰期水温和冰水界面PAR同时控制初级生产力。在结冰期冰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在融冰期初级生产力随着升温和...  相似文献   
87.
在中高纬度水域,近海与海洋生产建设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冰的影响,尤其在冬季。因此,认真研究海冰的基本物理性质和本构特征尤为重要。对取自大凌河口的两根海冰冰样进行分析,沿厚度连续地自上而下竖直切片,并且等间距地水平切片,在正交偏光镜下观测冰晶结构;同时测量了每个样本不同位置的密度、盐度和含泥量以及分析其孔隙率;最后探讨了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到:冰样上层为颗粒状晶体,中下层为柱状晶体;气泡多为球形,百分含量较低;冰密度在860~930kg/m3之间,盐度随深度呈C字型变化。  相似文献   
88.
南极冬季威德尔海海冰物理结构与叶绿素a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8-10月极星号ANT/XXⅢ-7航次,对南极威德尔海西北海域浮冰区进行海冰综合考察,采用海冰物理学、海冰化学和海冰生态学等多学科现场同步观测取样与分析研究新方法。结果显示,测区21个冰站不同冰龄和不同结构类型的海冰冰芯,叶绿素a含量总平均值为16.56μg/dm3,范围为2.10~84.40μg/dm3,叶绿素a相对总量的R值均值为0.79~0.83。冰体叶绿素a含量与分布取决于海冰冰晶物理结构及其所处冰层部位,并和海冰生成环境、冰体发育和成冰过程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证实南极冬季海冰叶绿素a含量普遍处于较高水平,海冰冰藻具有较强活性,由此表明从整体上南极冬季海冰具有较高初级生产能力。这对正确分析估算冬季南极海洋生物生产,重新评估南大洋碳通量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89.
细粒酒精模型冰单轴压缩强度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志军 Kaj  R 《冰川冻土》1998,20(2):167-171
介绍细粒酒精模型冰的单轴压缩强度试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试验采用两种试样,即长方形和哑铃形.对长方形试样发生不同破坏模式发生的条件,即试样尺寸、加载速度和压头与试样接触面摩擦等效应进行了详细讨论.描述了细粒酒精模型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基本特征,并比较了两种试样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0.
南极冬季威德尔海冰脊的表面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冬季科学考察期间由机载激光测高仪测得的海冰上表面高度数据,以脊高和脊距的理论与实测概率密度的相对误差之和为性能指标,以切断高度为控制变量建立优化模型。结果表明,W'80型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分别与实测脊高和脊距分布吻合较好;最优切断高度为0.62 m。进而从海冰表面起伏中确定出冰脊。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以冰脊强度(Ri)为标准将剖面分为3类(Ri≤0.01, 0.01< Ri≤0.026和Ri > 0.026)。对应各类剖面分别有:平均脊高为0.99 m,1.12 m和1.17 m;平均脊距为232 m,54 m和31 m。利用数学模型估算并分析了多脊冰平均厚度、有效厚度,帆横截面积及冰脊所占面积,这些参数值均随冰脊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