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31.
强降温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影响很大、风险较高。为了减少和降低强降温对设施农业的危害,提高设施农业生产应对强降温天气的处置和抗风险能力,采用关中东部设施农业生长季(当年11月—次年4月)11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和同期灾情资料,基于ARCGIS平台,研究强降温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和风险。结果表明:对于设施农业来说,24 h降温≥10℃的高风险区在白水、澄城和合阳,24 h降温≥8℃的高风险区在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和潼关。潼关种植设施农业的强降温风险高,不适宜大面积种植设施农业。蒲城设施蔬菜大棚24 h降温8℃的风险高,应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对设施农业来说,要高度重视11月和3—4月的强降温天气。另外,1—2月应重视持续低温造成的影响,11—12月要考虑强降温伴随的大风、降雪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32.
剪刀峰岸坡位于三峡库区巫山县巫峡左岸,全长2.1 km。受北侧神女峰箱状背斜及南侧神女溪—官渡口向斜影响,岸坡为陡倾顺层岩质岸坡。岸坡坡度45°~89°,整体为陡坡与的陡崖复合地貌;岸坡出露的第四系地层主要为崩坡积碎块石土,出露的基岩含三叠系大冶组三段、四段及嘉陵江组一段至四段地层,地层多元化;岩组类别主要为大冶组及嘉陵江组碳酸盐溶岩组成的坚硬岩组及嘉陵江组二段岩溶角砾岩组成的较软岩组;岩体结构从极薄层至巨厚层状,岸坡地形、地层、岩组及结构复杂。岸坡上游至下游,2.1 km范围内,坡体结构变化大,岸坡变形破坏特征差异大,成因机制及破坏模差异大。根据岸坡不同的地质条件及特征,划分为6个大段、6个亚段。研究从岸坡宏观变形、破坏特征出发,将岸坡目前的变形、破坏总结为“构造切割及卸荷”“局部压裂、滑移”“地表溶蚀”“消落区岩体劣化”四个方面,并从岸坡成因机制上分析了各段的破坏模式。此外,本次研究还分析了库水位以上岸坡及库水位消落区的岩体劣化特征,从岩体劣化的角度提出了沿层面渐进式松脱滑移、沿软弱夹层溃屈滑移、沿“X型”节理滑移、沿层面倾倒溃屈四种岩体劣化及破坏类型。  相似文献   
333.
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斯腾湖县境内,由于人类水土开发活动和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湖泊水质由淡水逐渐变成了微咸水,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以博斯腾湖矿化度作为湖水水质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法,探讨了不同盐度目标设计情景下,湖泊自然状况的需水量,为流域的人类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结果表明:理论上在多年平均情况下,两种情景下湖区的需水量分别是12.62×108m3和14.28×108m3,对应的绝对水位分别是7.25 m和7.70 m。近年来,尽管博斯腾湖年均脱盐量达30.6×104t·a-1,但是矿化度依然较高,而增加入湖淡水量、减少盐量入湖仍然是改善湖泊水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34.
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健  史旦达  贾敏才  崔积弘 《岩土力学》2007,28(11):2359-2364
结合上海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地基处理工程,针对其场区上部粉质黏土、下部砂质粉土的地基条件,对低能量强夯法加固此类地基的适用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对夯击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夯击次数、深度、距离的变化规律及在不同性质土层中的增长与消散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运用试验手段确定强夯夯击次数、夯点间距、有效加固深度及两遍强夯间隔时间等施工参数的方法。同时,用静力触探试验和标准贯入试验对地基加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说明低能量强夯法加固粉质黏土地基的适用性,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低能量强夯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35.
我国沙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959-196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组织了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漠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社会经济进行了综合考察,在这期限,内蒙及西北五省(区)建立了6个综合试验站,数十个中心站,初步形成了我国北方沙区科研试验網。1962-1966年,沙漠研究开始进行定位与半定位的一些专题性研究。1977年以后,沙漠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沙漠化问题列为我国沙漠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始研究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的特征、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沙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为重点课题。一门新兴学科——沙漠学在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在原有地理学,农、林、牧、生物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接受当前系统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正在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336.
陆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行干扰局地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局地生态和气候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陆上风电场与局地生态、气候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影响,是促进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现有的现场数据监测、遥感数据反演和数值模型模拟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植被指数、近地表温度、风速、土壤湿度等产生了明显影响。陆上风电场降低了局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近地表空气温度、明显改变局地风速,并导致风电场内部局地植被指数降低、植物生长收到抑制,鸟类和蝙蝠等生物死亡率出现上升等现象,但对于风电场外部植物群落,尤其是顺风方向则呈现积极促进作用。总体而言,研究成果存在区域差异性,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适性。陆上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局地生态的影响和陆上风电场对局地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仍没有清晰准确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观测数据的精度、准度和连续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局地微气候指标、植物物种等指标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模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宏观把握陆上风电场对气候生态影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37.
从沙尘暴看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 ,且近年来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是今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多、强度大 ,对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沙尘暴的发生需要大风、裸露的沙土质地表及不稳定的气流三者结合 ,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荒漠化的发展也是沙尘暴加剧的重要原因 ,因此 ,我们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保持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38.
利用直件大变形力学理论,对均质多岩层在力作用下褶皱的形成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岩层受力两端边界条件对称时,产生的褶皱是对称的;当边界条件不对称时,产生的褶皱的是不对称的,揭示了对称与不对称褶皱产生的力学成因,同时也表明,大变形力学理论在地质构造模拟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9.
中国的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27  
朱震达 《中国沙漠》1991,11(4):11-22
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一个脆弱生态失去平衡迫切需要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作者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关于土地荒漠化的评估, 结合我国情况认为, 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态条件下, 由于人为强度活动、经济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不相协调下出现了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一类是沙质地表叠加干旱多风和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沙质荒漠化(沙漠化), 另一类是流水作用叠加土状堆积物(或风化壳)和人为强度土地利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脆弱生态带内环境退化表现的主要形式, 而荒漠化的发展又加深了脆弱生态带内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 环境更趋于严重恶化, 构成了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生存环境改善的严重威胁。但是, 只要建立防止土地退化又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 从而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 是克服我国脆弱生态地带环境退化、资源危机的基本对策。建议在我国不同脆弱生态带建立示范区, 开展改善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0.
据俄罗斯《矿床地质学》2000年第42卷第3期刊登的В.Ч.卡赞斯基等人的文章《额尔康斯克铀矿区形成历史及地质特征》中,在进行区域成矿对比时,把它与东南地洼区赣杭铀矿带进行对比。赣杭铀矿一带呈北东45°~60°方向延伸达600km,宽50~80 km,由40余个矿床组成,在空间上产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洼区)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东南地洼区)的结合处。从晚元古代开始,该带发育深大断裂,而且其位置随时间而变,从泥盆系中期到三叠纪为活化的地台体制,然后进入地洼体制或者构造岩浆活化体制[1988,陈国达]。侏罗纪在其范围内或周边地区产生火山构造或者喷发中心,充填了酸性或中性火山岩。赣杭铀矿带成为巨型鄂霍次克—楚科奇—闽浙大陆边缘火山带的旁侧分枝,是太平洋矿带的内带和外带的分界线;在白垩纪,赣杭带轴部又被红色沉积碎屑岩充填,它具有陆内裂谷构造的最终形态特点。 谭克仁供稿 2001.1.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