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4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21.
在综合勘查及水文测试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用口地热田的地热地质特征,分析地热田地热流体的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用口地热田属低温地热资源,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是受断裂控制的带状热储型地热田。  相似文献   
222.
空间分辨率不足是限制遥感参量数据精细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而空间降尺度是提升遥感参量数据空间分辨率与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学者针对不同遥感参量已发展了类型多样的降尺度方法,但还未形成统一、通用的分类体系。在深入分析当前各类参量降尺度共性问题的基础上,从降尺度所需的互补信息出发,以数据融合的视角对空间降尺度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多参量融合、时-空融合、遥感-模型融合和超分辨率重建隐式融合4类降尺度方法,剖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探讨了空间降尺度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提升遥感数据精细化应用能力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23.
224.
中尺度自动气象站Web图形显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B脚本查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SQL Server 2000中心数据库,在VB 6.0下编程调用绘图软件Surfer 8的Automation功能,对查询得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分析,通过系统剪贴板将Surfer 8在后台绘制好的图形复制到图片框进行前台显示.将查询信息输入和图形显示功能模块编译成Active X控件,插入网页文件,实现了将任意时段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图形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为用户服务,克服了目前多数网站只提供固定时段气象资料分析图形的问题.系统采用了模块化和控件的方式进行开发,减轻了开发工作量,方便了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225.
2012年8月18日下午,山东省境内飑线在形成过程中发生多次合并,强度增强,造成章丘和宁阳分别出现9级和10级雷暴大风。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反演风场和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传播运动在对流风暴合并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地面冷池前沿阵风锋强度大,垂直厚度达2 km。受其影响,飑线向东移动的同时向东传播(前向传播),北段逐渐演变为弓形回波。2)弓形回波与单体E分别具有独立的垂直环流,均为前向传播,但位于上游的弓形回波传播速度快,二者最终合并,垂直环流合二为一。3)弓形回波与单体E合并过程中,水平风速与上升运动明显增大,气压降低,尺度减小,最终形成强烈旋转上升的小尺度低气压柱,造成章丘大风。4)飑线尾部水汽充沛,阵风锋辐合造成飑线前侧的暖湿空气抬升,不断产生新的对流单体并逐渐合并增强,导致飑线向西南方向传播(后向传播)。5)位于下游的对流单体传播方向与平流方向相反,在3 km高度产生云桥,最终与上游单体整层合并。飑线尾部对流风暴多次合并,强度持续增强,造成宁阳大风。  相似文献   
226.
长海县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9927 hm2/cap,其中能源生态足迹为1.4305 hm2/cap,所占比重最大.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855 hm2/cap,长海县生态需求占生态供给的91.18%,尚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为减小生态压力,促进长海县的可持续发展,长海县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旅游业.  相似文献   
227.
海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地质灾害具有发生频繁、损失严重,复杂多样、连锁性强,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工程性灾害日益突出,突发性灾害比重大,小灾大害和间接影响明显等特点。随着我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涉海人口数量显著增长,涉海工程和项目迅速增加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海底地质灾害承灾体的易损性也不断增加,诱发和加剧了海底不稳定性,但抵御灾害的适应能力也同时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228.
海底地质灾害是一类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海洋灾害。其主要通过制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损害而影响人类福利水平的提高。为了降低或避免海底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沿海国家和地区应该具备合理的经济行为,超前的科学研究,科学的工程防治,普及式的防灾教育以及"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229.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雷达及ERA5再分析等资料,对山东初冬一次极端降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低槽东移发展,冷空气南压,低空切变线配合东北、西北地区地面高压坝形成的“阻挡”形势利于极端降水的产生。本次水汽条件具有较强的极端性,水汽通量辐合远强于气候平均态,925 hPa和700 hPa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分别与雨、雪区域配合较好。降雨时垂直上升运动中心在边界层,升至600 hPa时转为降雪,降雨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雪时由低到高呈辐散-辐合-辐散分布。冷锋过境条件对称不稳定触发产生对流,随后在冷锋后侧逆温层上由锋生过程的上升支环流强迫产生高架对流。强冷空气扰动从内蒙古高原下滑至华北平原,与近地面冷平流汇合增强,产生较强变压风,同时促进了势能向动能转换和动量下传。地形强迫造成下沉运动增强,华北地区低层形成锋面次级环流,环流前部锋区暖界面为地转偏差辐合,冷界面为地转偏差辐散。环流内有水平动能和地转偏差大值区,偏北气流和下沉运动使水平动能向南、向下输送,导致地面极端大风。  相似文献   
230.
海岛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科学开发海洋,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总量经济指标和人均量经济指标两个方面对我国12个海岛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并计算了这些指标的基尼系数,分析海岛县经济发展的差距.结果发现,海岛县县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不管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量指标,计算的基尼系数总体较高,但人均量指标基尼系数低于总量指标基尼系数,反映了海岛县经济发展的不均等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