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龚德奎  徐强 《江苏地质》2013,37(2):248-251
马尼卡砂金矿区位于莫桑比克马尼卡省马尼卡矿田东侧古河道中。地处世界著名的马尼卡金矿成矿带区,属非洲新元古代基巴拉构造旋回(距今约1100Ma)巨型造山带中部弧形突出部位之东侧。依据砂金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重砂矿物组合,认为该矿床属近源型砂金矿,其中砂金的物质来源于该古河道北、西、南侧3个方向山坡上的花岗岩-绿岩地体。砂金聚集于古河道河漫滩砂层、砂砾层和泥砂质填隙物内,特别富集于底部基岩之上的砾石层之中。矿体形状严格受河床底部基岩地貌控制。  相似文献   
22.
徐强  薛卫冲 《江苏地质》2013,37(4):647-652
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铅锌矿床位于闽东中一新生代火山活动带。大地构造上处于建瓯一遂昌上古台拱与浙闽粤沿海断陷交接处。矿体产于晚震旦世一早古生代稻香组与铁山混染正长岩及燕山晚期枫林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以及接触带围岩一侧的顺层裂隙之中。矿体与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主要受地层产状及接触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部分呈脉状。矿石品位较高,以铅锌矿石为主,次为黄铜铅锌矿石和铅锌磁铁矿石。矿床物质来源于地层、岩体特别是沉积岩中的火山质夹层。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矽卡岩型。  相似文献   
23.
针对河北涉县地磁台在2013年建设期间土体外运产生的载荷变化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影响进行了ANSYS有限元三维载荷模型分析.根据已知岩层特性把模型分成土体和岩石两部分,按照地磁台站建设施工前后的外运土体形状、规模分别构建模型,并结合动土期间水管倾斜仪运行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涉县地磁台站建设产生的载荷变化并未对水管倾斜仪观...  相似文献   
24.
伽师强震群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俊猛  卢芳  嘉世旭  徐强  唐伟 《地震研究》2006,29(4):338-343
根据天山造山带及其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二维密度结构、二维电性结构、壳幔过渡带的详细结构以及大地热流和震源深度的分布,再结合对新疆西北部的蛇绿岩带、高压变质带和岩浆岩分布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天山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该模型认为,塔里木板块的中上地壳在库尔勒断裂附近向天山造山带的中下地壳层间插入;而下地壳连同岩石圈地幔向天山造山带的上地幔俯冲消减。在天山的西段(哈萨克斯坦境内),费尔干纳地块由北向南插入到南天山之下约180km的深处,在其东段(中国境内),塔里木盆地由南向北插入南天山之下。这两个具有不同方向的下降板片的接触部位为费尔干纳走滑断裂。我国的伽师、喀什、乌恰地震区均落在这两个具有不同俯冲方向板块的结合部位附近,有着特殊的深部构造背景。南、北两大板块的双向挤压必定产生强大的应力,在地震区附近,这种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1)板片的俯冲消减速度约高达每年22mm左右;(2)应力的积累与释放速率加快;(3)应力释放较容易;(4)应力释放较为集中。这4个特点可能是伽师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发生数次强震的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25.
地质矿产部沉积盆地与流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简介“沉积盆地与流体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是1997年地质矿产部审批的重点开放实验室,它设在地质矿产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内,将面向国内外开放,公开受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课题申请,为研究人员提供开放研究课题基金...  相似文献   
26.
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格局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潘桂棠  徐强  王立全 《矿物岩石》2001,21(3):186-189
本文根据长期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地质调查和考察实践,在系统研究全球构造,尤其是特提斯地质的基础上,概要阐述了全球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论、多岛弧盆系统论、造山作用过程论,并依此“三论”作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地构造结构单元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东特提斯多弧一盆系统演化模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70年代以来,以板 构造观点分析特提斯演化已有三种模式,即“剪刀张”、“传送带”和“手风琴运动与开合”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以一个联合古陆的形成和特提斯是泛大洋中一个海湾的假设为前提,或以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为基点。随着对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深化,特提斯演化、造山作用的解释由两陆一洋模式转变为三陆群二洋的特提斯多弧-盆系统洋陆转换演化模式,即多岛弧造山模式。  相似文献   
28.
近30年时间,层序地层学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石油、煤矿等矿产领域获得了应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层序地层学理论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其突出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流派众多,多家层序地层学流派对层序的级次、划分方案乃至层序的界线理解各异;不同流派层序地层学者对同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缺乏广适性;不易制定操作规范;各流派相互融合贯通研究较少。在复杂陆相地层研究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并且日益暴露出单一层序地层学流派的不足。由此,决定探讨一种方法思路,力求吸取各家之长,总结出一套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认为,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的深度及系统性上、应用的广泛性上比较突出。对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层序级次、层序界面等特征分析表明,这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上具有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为此,以冀东高尚堡深层Es32 3油藏为例,采用经典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层序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出发,建立了工区精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构造格局与沉积特征、生产实践均表明,该地层格架较为合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表明,在陆相地层研究中,将经典层序地层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是提高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效率的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断层封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断层封闭性的机理、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从定性以及定量的角度对断层封闭性国内外研究方法作了系统综述。认为断层封闭性研究需要结合地震、测井、钻井、油藏地球化学乃至生产动态等多方面资料,其研究过程应是系统的、动态的,进而探讨了断层封闭性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为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西部盆(盆地)、山(山脉)、原(高原)的壳幔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2003年我们提出并领导实施了“羚羊计划”(ANTILOPE-Array Network of Tibetan International Lithospheric Observation and Probe Experiments),在青藏高原先后完成了羚羊-I(ANTILOPE-I)到羚羊-IV(ANTILOPE-IV)4条二维宽频带台阵剖面,而在青藏高原东西构造结则实施了羚羊-V和羚羊-VI两个三维宽频带台阵探测。另外,我们将前期在准噶尔盆地、天山造山带、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开展的九条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剖面也纳入羚羊计划的总体框架中来。 通过“羚羊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北部的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取得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综合的第一手观测数据,获得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精细的壳幔结构,系统地揭示了中国西部盆山原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主要结论总结如下:确定了准噶尔盆地基底的结构与属性,优化了盆地的基底构造格架;建立了天山造山带“层间插入削减”新的陆内造山模式,揭示了印欧碰撞在天山岩石圈缩短44%的去向以及由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俯冲的转换机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和柴达木盆地的盆山接触关系;获得了塔里木盆地顺时针旋转的深部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证据;确定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边界;发现目前的青藏高原由南部的印度板块、北部的欧亚板块和夹持于二者之间的巨型破碎区——西藏“板块”构成,首次确定了各自的岩石圈底边界;修正了高原变形的两个端员模型;建立了深部构造对地表地形的制约关系;系统地揭示了印度板块沿喜马拉雅造山带俯冲的水平距离与俯冲角度的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羚羊计划”以其巨大的观测网络与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采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印度板块俯冲、西藏巨型破碎区发育、塔里木板块顺时针旋转、西部水汽通道提前关闭、中国西北部干旱、沙漠化提前这一深部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地表地形、油气资源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推动了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