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72.
173.
迄今得到世界公认的、证据确凿的有翅亚纲昆虫化石发现于晚石炭世纳缪尔期(Namurian stage).在这个时期爆发出大量且多样性的昆虫群,形成地史中第1个繁盛期.在这种地质背景下,中国祁连山地区也爆发出迄今第1个最古老的昆虫群,命名为祁连山昆虫群(Qilianshan Entomofauna)(属祁连山动物群,也是祁连山生物群中的一个门类).中国祁连山昆虫群发现于宁夏中卫县晚石炭世纳缪尔期中-薄层黑色页岩、炭质页岩之中.中卫县地处宁夏中部,(中)卫(中)宁平原的西侧.化石产于中卫县城西南20km处的下河沿村,北邻黄河,南依香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5′、北纬37°25′,行政区划隶属于中卫县常乐镇.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昆虫的发现与研究,使笔者有机会对这一时期昆虫群的面貌、性质和演化关系,以及产地和层位的分布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区昆虫既有全球纳缪尔期昆虫面貌的一般色彩,又有本区昆虫独特之处,不但有别于欧美的纳缪尔期昆虫,也与中国晚石炭世本溪组和二叠纪山西组、石盒子组昆虫面貌迥然不同.经过详细研究,确立了中国祁连山纳缪尔期的昆虫群--祁连山昆虫群,以宁夏中国纳缪尔翅蛉-石炭祁连山翅蛉-下河沿拟原襀翅蛉(Sinonamuropteris ningxiaensis-Qilian-shanopteris carbonica-Protoplecopsis xiaheyanensis)为代表,反映本区昆虫的特色.自1990年在宁夏中卫县常乐镇采集到纳缪尔期昆虫化石之后又连续进行了7年的采集,至21世纪初,笔者等又深入该地区再次进行采集,前后历经9年的化石采集工作,采获论文摘要曾在1995年第18届国际太平洋了大量且部分保存完好的标本,是昆虫分类与演化系统研究不可多得的新材料.阶段性科学大会古昆虫学分会上宣读,并于1998年建立了祁连山昆虫群,正式向世人公布了这一重要昆虫群的发现,其意义如下.(1)开拓了中国纳缪尔期昆虫的研究领域,从而填补了中国这个时代昆虫的空白.(2)开辟了中国早期昆虫的研究,逐步将中国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尤其是中三叠世昆虫的研究,向古生代晚期石炭纪-二叠纪昆虫延伸,加深了对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这一最关键时期古翅类、新翅类昆虫的死与生、老与新的演替发展过程和不同类群特色的了解、认识,进而有助于探索昆虫的系统演化关系.(3)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是国际上2个多世纪以来未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有翅昆虫在纳缪尔期首次爆发出大量多样性的类群,形成第1个繁盛期,基本上奠定了古生代晚期各个绝灭目和衍生目的基础.以祁连山昆虫群的标本为基础,展开以分类学、系统发育为核心的研究,必将有利于对有翅昆虫翅的发生与发展的探讨和研究.(4)从古昆虫区系来看,祁连山昆虫群不但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史上出现的第1个昆虫群.这个昆虫群由于自身的独特性质而形成自身的区系,在古昆虫区系划分上占有一定的重要位置.(5)从地层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来看,由于祁连山昆虫群各类群的独特性,均为本区特有的昆虫,层位清楚,时代确切,为地层划分、对比和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根据.(6)祁连山昆虫群是在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它的发现拓宽了寻找昆虫化石的新领域.过去通常在纯陆相的湖泊相、沼泽相和河湖相沉积层中寻找昆虫化石,祁连山昆虫群的发现表明,不但在陆相地层中可以找到昆虫化石,在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中也可以找到昆虫等陆生动物化石.在实践中可以了解到,海陆交互地区的水量充足,气候潮湿,植被茂盛,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和发展.居多发生在食料来源充足的亚热带-热带原始森林之中的昆虫及其他陆生动物,随着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迅速繁殖、发展,使动、植物与大自然形成一系列协同进化的良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为化石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祁连山纳缪尔期海陆交互相地层所保存的昆虫就是拓宽思路、寻找昆虫化石的一个实例.本文在对翅脉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这一演化规律的总结和提出,是昆虫脉序研究的一次突破性进展.文中对祁连山地区产出的数量庞大的中国纳缪尔翅蛉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此次因篇幅所限,仅发表1个新科,包括4个新属、3个新亚属和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4.
甘肃省铅锌矿成矿类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概述了甘肃省铅锌矿资源及分布,根据沉积、火山、岩浆侵入3大主导成矿作用(建造)将全省铅锌矿分成3大成矿系列,进一步划分成因类型,对比各系列铅锌矿的特征.以西成盆地与碳酸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有关的层控型铅锌矿为重点,分析其成因和分布规律,提出了找矿方向及其标志.  相似文献   
175.
根据对青藏高原沱沱河流域的雅西错湖湖相沉积、西金鸟兰湖岸边的湖相沉积和昆仑河河流相沉积记录的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的对比分析,该地区2种标志性花粉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的百分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从南向北、从老到新,孢粉的种类、乔木花粉的数量逐渐减少,禾本科(Gramineae)花粉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蕨类孢子数量少;在研究区南部晚更新世早期出现了以白刺属(Nitraria)为代表的干旱灌丛草原植被,在研究区3-1万年之间出现了以蒿属、禾本科为代表的干偏湿的草原植被;总体上,根据晚更新世的孢粉恢复的古环境,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偏湿。这一特征对恢复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6.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的主要含油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目前关于该段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分歧很大。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GIS 3.2 a的空间分析功能,求取了沙三段各砂层组的沉积表面坡度。9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多为1.5°~3.5°,紧邻孤岛凸起处坡度可达3.5°~5°;而5砂层组沉积时的坡度则几乎全部小于1.8°。综合考虑5砂层组、9砂层组的代表性和盆地沉积构造背景、储集层砂体外围泥岩的沉积特征、纵向上的沉积组合关系、储集层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其自身的沉积学特征,认为渤南洼陷沙三段主要的储集层砂体应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仅最下部9砂层组的储集层砂体为深水湖泊重力流沉积。  相似文献   
177.
本文提出的逐一分组平差法,是利用逐次改化条件方程式的方法,使最后列出之法方程式除主对角线之系数外,其它系数皆变为零。从表面上看所提出的方法是较繁的,但实际运用起来却有很大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8.
测绘通报1961年第2期刊载河南省建筑工程厅设计院所发表“对插网(或线形网)精度估算的探讨(按条件角度平差)”一文(以下简称原文),提出插网(或线形网)中的边长预期精度估算方法和公式。由于插网在当前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布网方式,要它更为广泛和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因此任何有关的研究工作和有益的建议,是值得重视和欢迎的。  相似文献   
179.
张士三  陈谋智 《台湾海峡》1998,17(4):408-416
气候变化是引发自然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气候周期性的变化使自然灾害的多发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本文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冷热变化周期与自然灾害多发期的关系,发现气候由执为冷时期与自然爽发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气候周期的定位结构来看,现在和21世纪是处在20.4和0.4ka气候周期中的冷时段,由此推断本世纪末和21世纪可能是自然灾害的多发期。  相似文献   
180.
碳源作为反硝化过程的电子供体,是人工湿地脱氮过程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合理的碳调控策略被认为是促进人工湿地脱氮的有效手段。介绍了湿地中碳的主要来源和其在脱氮过程中的作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碳调控策略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现有碳调控策略的优缺点,最后,对人工湿地碳调控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