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综合类   1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1.
本文在地壳介质均匀、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下,推导了由正东西和正南北方向上的线应变观测值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并且考虑到实际观测情况,还给出了地表上一点由水平面内任意两个观测方向的线应变观测对勒夫数的反演计算公式。最后给出了用本文公式对洞体应变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反演计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昆仑山强震前的震颤波并非源自慢地震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1月14日的昆仑山Ms8.1级地震前几天,中国地震台网多个台站都观测到了持续数天的低频震颤波信号.由于这些震颤波发生在强震前,所以备受关注.多年来研究人员对该震颤波的产生原因进行过多方探讨,但没有定论.该震颤波信号是否源自强震区的慢地震?是否是地震前兆?或为其它因素?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多方面分析和研究了昆仑山强震前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所观测的震颤波信号的特征、持续时间、震颤波强度变化与大规模大气运动的关系、信号强度随观测空间的衰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宽频地震仪在昆仑山强震前观测到的震颤波由两个信号组成,其中11月10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5~0.22 Hz (周期约4~7 s)、持续时间在10-13日的震颤波,主要由同时间段内发生在西太平洋的强台风玲玲(Ling Ling)引发;而11月11日开始出现,主要频率范围0.1~0.13 Hz (周期7~10 s)、持续时间在11-12日的震颤波,不是来自昆仑山强震区的慢地震,而是由来自欧洲北部及欧亚大陆的强温带气旋引发.  相似文献   
23.
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传递函数与响应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DZW重力仪和VS-1倾斜仪的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报道HUST台站用其观测到的"震颤异常波".给出仪器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固体潮观测仪器的特点和参数检验,并对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4.
应用地震连续形变观测技术有效监测地震前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地震观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大量观测事实,给出统一的地震连续形变观测技术仪器的特性曲线,分析和解释其对“前兆”信息响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地震连续形变前兆仪器对地震及其前兆响应的差异是因为仪器的传递函数不同和特性所致;其前兆观测中的分钟值采样数据中发现的震颤异常波,只是真实信号的一种“混叠”或映射,难以反映真实的地面运动。强震前的震颤异常波是否与地震有关?是否是震兆?尚需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5.
本文在潮汐资料的Nakai处理方法计算中使用了数值微分法中的插值微分公式,加上插值点的恰当选取,使计算量及计算时间大幅度的减少,并使Nakai法能在PC-1500机上进行,为Nakai法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6.
运用固体潮观测的残差矢量的分析方法,取潮汐观测中的线应变及与孕震系统失稳过程密切相关的面应变和剪切应变作为研究的信息,探讨了这些参数在澜沧-耿马、天祝-景泰、大同-阳高等地震过程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
连续形变的前兆参量、判别方法及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分析预报工作的实际需要,介绍了“九五”攻关中连续形变(倾斜、应变及重力固体潮)观测的一些实用化学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经分析研究后筛选出来的前兆参量、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及有关判别准则,并给出了各参量和方法的实效检验结果和有效率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28.
The crustal micro-deformation anomaly and the credible precurs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hat is a credible seismic precursor in observation of deformation A real seismic precursor ought to be resulted from the variations in the earth strain and stress. The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can provide the information during earthquake gestation and occurrence period for us. Usually the seismic precursors can be divided into field and epicentral region precursors. The precursor information is very useful for seismic prediction from epicentral region or near epicentral region. Micro-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ainly includes tilt, strain and gravity observation. Compared with GPS, geodesy and mobile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micro-deformation (tilt, strain) shows the change of deformation which is continual in a limited volume with dominant observed range of 10(6~10(10 m. Because the variation of the crustal nature and cracking can be directly obtained by micro-deformation observ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find middle-short term and short-term precursor.  相似文献   
29.
本文根据国内外倾斜固体潮的实测结果,指出了摆杆定向对固体潮资料有严重的影响,用图表展示了摆杆方位与固体潮振幅因子、相位滞后和纬度的关系。提出了在倾斜固体潮观测资料中消除摆杆方位影响的实用公式,并用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0.
本文给出了计算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理论值和调和分析公式。采用杜德森引潮位展开,推导了面应变和体应变的固体潮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可供调和分析之用。并且通过维尼迪科夫调和分析计算,对理论值公式、大地系数和引角改正数进行了验证。文中还给出了兰州台实际应变观测值的维氏调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