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中国前寒武纪岩石的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在华北,扬子和华夏地块上已经获得较丰富的前寒武纪岩石古地磁和磁性地磁和磁性地层资料,建立起三个地块的视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编制出3个地块的初步年代磁性地层表,并尝试怀地划分出8个极性带(或期),通过与全球的对比,似乎可以确立起3~4个磁怀地层的参考对比标志层。同时还利用极移轨迹的特殊现象-极环、拐点和极位人布等做为磁性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年代地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古  相似文献   
22.
苑婷媛  刘焰  张惠民 《岩石学报》2015,31(12):3663-367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中部一条重要的构造边界,将北部的羌塘地块与南部的拉萨地块分隔开,当前对班公湖-怒江洋壳的俯冲过程知之甚少,本文报道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洞错地区的石榴石麻粒岩,将有助于提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构造演化过程的认识。石榴石麻粒岩呈5.0~_10mm的透镜体产出于斜长角闪岩内,后者呈构造岩片产出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与超基性岩片呈断层接触。石榴石麻粒岩的石榴石呈变斑晶产出,具有不规则的成分环带,石榴石核部成分较均匀,以富Ca和Mg,贫Fe和Mn为特征,石榴石边缘及内部裂隙成分则与之相反,富Fe和Mn,与绿泥石和黝帘石组成的细脉共生,反映了石榴石遭受后期流体的交代作用。单斜辉石为透辉石,在其内部发现早期进变质阶段的细小石榴石与角闪石颗粒,石榴石粒径_10μm,该石榴石相对富Fe和Mn,贫Ca和Mg。角闪石均为钙质系列的角闪石,早期角闪石以相对富Na和Fe~(3+),含有微量Ba,而与晚期角闪石区分开。早期角闪石常产出于石榴石和透辉石变斑晶内部,脱水熔融生成富Ca、贫Fe~(3+)和Na的透辉石和以钠长石为主的熔融囊体,囊体内部发育斜长石和富Ba冰长石的包体/出溶体。晚期角闪石常与斜长石呈细小的后成合晶产出于石榴石边部或呈变斑晶产出于基质之中,表明斜长角闪岩系石榴石麻粒岩退变质的产物。此外,金红石斑晶常变成细粒、不规则的贫Al榍石和钛铁矿,基质中有相对富Al榍石产出。因此该麻粒岩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由早期石榴石(Grt__1)、早期角闪石(Amp_1)、相对富Al的榍石(Spn_1)等矿物组成。峰期矿物组合包括:核部石榴石(Grt2)+透辉石+斜长石(Pl_1)+石英+金红石+富Na和Ba的熔体,采用传统温/压计估算此峰期矿物组合形成条件为870℃、11.7kbar。退变质矿物组合有:边部石榴石(Grt3)+晚期贫Na和Fe~(3+)的角闪石(Amp_1)+黝帘石+绿泥石+斜长石(Pl_2)+白云母+贫Al榍石(Spn2)+钛铁矿。岩相学观察与地球化学示踪、变质温压估计表明洞错石榴石麻粒岩系热洋壳俯冲的产物,为前人提出的"班公-怒江洋盆包含次级小洋盆"之观点提供了变质岩石学的证据。从峰期到退变质阶段,角闪石的Fe~(3+)含量明显下降,铁铝榴石含量明显升高,指示该麻粒岩经历了还原反应,早期角闪石脱水熔融时被还原,生成了高氧逸度的埃达克质岩浆,促进了Cu、Au等成矿元素从俯冲热洋壳的活化与迁移至弧岩浆之中,因此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探讨俯冲热洋壳与上覆地幔楔之间化学反应的研究案例,这有助于理解班公-怒江成矿带内众多斑岩型铜、金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
张惠民  赵凤清 《地质论评》1994,40(4):312-321
本文从变质作用与岩石矿物获得剩磁的关系和剩磁获得时间与同位素记年的相关性,岩石的形变对磁化方向的影响等方面讨论了前寒武纪变质岩古地磁研究的可行性;并列举部分国外前寒武纪早期岩石的例证;同时重点以闽北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的古地磁结果为例,讨论了获得磁性可信性及其在地质构造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中国末前寒武纪古地理格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古地磁学与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再造了末前寒武纪800—600Ma期间中国大陆区内4个板块的原始位置及相互关系。塔里木、扬子、华夏3个板块曾一度联接在一起(800—700Ma),并位于北半球同一低纬度带;后来塔里木板块于700—600Ma期间与扬子-华夏板块分离。中朝板块始终远离扬子板块以洋壳相隔,并位于北半球的较高纬度带。上述古地理格局直接导致了中国华北与华南末前寒武纪低纬度冰川事件的分布、沉积相、古气候、古生物地理区系以及末前寒武系剖面的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25.
近 2 0年来 ,在华北 ,扬子和华夏地块上已经获得较丰富的前寒武纪岩石古地磁和磁性地层资料 ,建立起三个地块的视极移轨迹。在此基础上 ,编制出 3个地块的初步年代磁性地层表 ,并尝试性地划分出 8个极性带 (或期 ) ,通过与全球的对比 ,似乎可以确立起 3~ 4个磁性地层的参考对比标志层。同时还利用极移轨迹的特殊现象———极环、拐点和极位分布等做为磁性地层研究的重要内容 ,进行了构造地层和年代地层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古地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对前寒武纪地质仍是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6.
休伦超群主要分布在休伦湖北岸的萨得伯里和科博尔特地区。我们这次主要考察萨得伯里一带的埃斯帕诺拉、埃利奥特湖和萨得伯里三个地区。休伦超群年龄约为25-21亿年,属下元古或阿菲宾代的下部,其上被白水群不整合超覆。白水群的年龄约为18.4亿年,但一般认为这是该群的最小年龄。休伦超群通常划分为四个群和十二个组,总厚达10000米以上。四个群是埃利奥特湖群、霍古湖群、奎尔克湖群和科博尔特群(见图1)。在许多地方,休伦超群底部下伏有发育太古花岗质岩石之上的古土壤层,是由典型的绿色腊状绢云母和石英组成。据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种古土壤主要是在还原  相似文献   
27.
1981年12月8日到10日在法国蒙彼利埃举行了工作组会议。到会成员有:Affaton(贝宁);Bylund(瑞典);Cingolani(阿根廷);Elston(美国);Gorokhov(苏联);Hombrey(英国):Scmikhatov(苏联);Vidal(瑞典);Young(加拿大)、印度、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未出席会议。会议由法国Chauvel;Clauer;Fabre和Sarfati等人组织。会后12月12日—14日在法国的布列塔尼和罗曼底进行了野外旅行。考察了上前寒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