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12.
13.
我国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当今的地震成因理论表明:地震是地应力(应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使断层滑动而发生的。由此可见地应力-应变观测的重要性。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网,是全国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一个组成部分。观测对象包括:体应变,分量应变,分量应力和钻孔应力-应变差应变。文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的钻孔应力-应变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科学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在个人研究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情况下使用该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在于它可明确标示他人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和数据,既体现出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又表明了学术的继承性和严肃性.因此,给出的参考文献一定要有据可查.  相似文献   
15.
关于注水地震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宝红  邱泽华 《现代地质》1994,8(3):329-333
本文认为注水地震是相当复杂的。将注水只看成诱发因素,或将与注水相关的地震都看成构造地震是片面的。对注水过程的微震研究表明,注水可以直接造成地震。对油田地震的研究表明,大量采油造成地下介质的亏空同样可能造成地震。对其它一些地下矿藏的采掘也有类似的情况。错误地把与注水有关的地震都看成是注水诱发的构造地震,将导致对地壳构造活动特点的错误估计。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板块边界观测(PBO)计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板块边界观测(PB0)计划是美国科学项目“地球透镜计划”(Earthscope)的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基本内容是沿板块边界布设由GPS、钻孔应变和激光应变观测点构成的台网,用于研究北美大陆西部板块边缘地区的变形。本文简要介绍了该计划产生的背景、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所采用的观测手段以及管理和经费预算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强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随着水洗程度的加深.高渗层水淹严重,低渗层无法动用或动用程度较低,油层平面及纵向动用差异日益增大,严重影响注水开发效果.以强非均质油藏板9断块为例,针对油藏本身的流体特性及注水开发特点,从油、气、水三相渗流达西运动方程和物质守恒角度出发,建立了该断块油藏三维三相渗流数学模型.优化设计合理的网格系统以及算法组合对该断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准确描述剩余潜力分布.有针对性的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为同类断块油藏的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我国运用钻孔应力-应变手段在南北地震带上进行地震观测、预报的实践。第一代钻孔应力观测仪器,在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和南段,都记录到了很有价值的与构造运动以及地震有关的心力变化,但是观测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二代钻孔应变观测仪器,精度大大提高,除记录到一些地震趋势前兆变化外,还记录到可靠的短临变化,在地震预报中显示了一定的有效性。在南北带未来的观测和震情跟踪工作中.除改进标定方法以进行定量研究外.更应该注意观测效果对比,用实验场或母子台的方式建立小间距台网.以取得可对比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台站观测是实现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任务的基础。本文结合台站和地震系统期刊的基本情况,概述了创办《地学台站观测》这种面向台站的科技期刊的社会需求和科学需求,从中国地震局发展战略的层次上初步探讨了创办这种期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释光方法在油气勘查中应用的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直接利用砂土释光信号寻找油气藏是油气勘查中的新思路。释光方法可以有效地找到环境辐射异常区,大大地提高了信噪比,突出不明显的异常区。随着信号累积时间的延长,含油区与非油区之间的样品释光强度差异也会由小变大。样品释光连续累积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沉积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