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中国风蚀景观面积变化与 地表风场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遥感调查的1995-2000年中国土地利用成果进行中国风蚀景观变化过程的分类,对不同风蚀景观发展过程进行了地理分区。探讨风蚀景观变化的方向和速度,特别是土地发生风蚀沙漠化的趋势。在中国近400个气象站点1999年每日4次观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风向频率、风场强度及风能参数的计算,分析风速频率Weibull分布的形状参数k和幅度参数c。利用GIS方法生成覆盖中国的1km网格,对风场强度等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生成中国地表风速空间分布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1999年风速变化状况并探讨风场的变化过程。利用RWEQ风蚀预报模型中的计算方法生成了的风场强度指数。结合风场强度数据,进行风蚀区内风蚀景观变化类型分布数据的对比,指出强风场的存在促使中国西北广大干旱区的草地和耕地遭到破坏,并探讨了风能对土壤风力侵蚀和风蚀景观的驱动过程。同时,在分析风能与风蚀景观空间分布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降低土壤风蚀的措施。最后指出了建立风速和风向驱动下的不同景观的土壤颗粒侵蚀和堆积量模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2.
近10年中国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95,自引:4,他引:95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1:10万中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经过分层提取,生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而后在引入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和景观类型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空间演变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重心向北偏东偏移20.93km左右,林地重心向南偏西移动20.35km,草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了18.45km,建设用地重心向南偏东移动,而未利用地重心则向西北偏移7.21km。  相似文献   
63.
土地利用数据尺度转换的精度损失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栅格数据便于空间分析,因而通常将矢量数据转化成栅格数据来进行空间分析.在转化过程中,选用不同的栅格大小,其面积和精度损失是不同的.针对这个问题,以重庆市110万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例,探讨了不同栅格大小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转化过程的面积和精度损失.研究表明(1)栅格大小<100m时,其精度损失均<3.3%.(2)在1000m时,其精度损失达到50%以上的地类有湖泊、水库坑塘、滩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交建设用地、戈壁、裸岩石地、平原区旱地和坡度>25°的旱地,这些地类的平均图斑大小均在<51hm2.(3)在30m~1000m间,平均图斑大小<82hm2的地类随着栅格的由小变大,其面积变得比实际面积小;平均图斑大小>101hm2的地类中除高盖度的草地和河渠之外,却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64.
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区土壤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亢庆  张增祥  赵晓丽 《遥感学报》2008,12(1):159-167
以新疆艾比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ASTER和SPOT卫星数据为基础,探讨了干旱环境下基于土壤与景观关系的土壤遥感自动分类方法.首先,研究以实地调查资料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库为基础,结合遥感图像信息分析了试验区土壤类型与景观的关系.然后,基于遥感图像和地形数据提取了分类特征,并采用Jeffries-Matusita 距离分析建立了适用遥感分类的土壤分类系统和分类特征集.最后,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了自动分类.研究证明,基于遥感信息和地形数据提取的分类特征,可有效地区分试验区9类土壤和地表覆被,主要包括:盐碱化土壤、荒漠化土壤等,总体分类精度达到了90%左右.  相似文献   
65.
1973年—2013年经济特区城市空间扩展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73年—2013年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深圳、厦门、海口为例,开展中国经济特区城市建城区的长时序、高频数空间扩展遥感监测。选取城市扩展速度、城市扩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形态紧凑度和城市重心迁移作为指标,剖析经济特区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耦合自然要素与人为要素,对比分析深圳、厦门和海口在城市扩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异同,并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近40年来,经济特区城市扩展先后经历了一个缓慢平稳扩展阶段、两个加速扩展阶段和两个减速扩展阶段。深圳的扩展速度最快,其次是厦门,海口的扩展速度最慢;(2)耕地对经济特区城市扩展贡献最大,林地、水域、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海域也是经济特区城市扩展的重要土地来源,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贡献最小;(3)经济特区城市的空间形态总体趋于松散,1973年—2004年城市紧凑度剧烈降低,2004年之后趋于平稳;(4)在政策与填海造地工程的共同影响下,经济特区城市重心有向海岸线方向迁移的趋势,深圳的迁移量最大,海口最小。  相似文献   
66.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as the core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s has become a potential field of land change science (LCS) in the study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Based on remotely sensed data of land use change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1 km × 1 km on national scale among every 5 years, this paper designed a new dynamic region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change including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hysical, economic, and macro-policy factors as well. Spatial pattern of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were investigated in China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To sum up, land use change pattern of this period was characterized by rapid changes in the whole country. Over the agricultural zones, e.g., Huang-Huai-Hai Plain, the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nd Sichuan Basin, a great proportion of fine arable land were engrossed owing to considerabl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nd residential areas, resulting in decrease of paddy land area in south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oasis agricultur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reclam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led to a slight increase in arable land area in northern China. Due to the "Grain for Green" policy, forest area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and western developing regions, where the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substantially enlarged, likewise. This paper argu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n land us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uch as policies of "Western Development",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oupled with rapidly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67.
Taken fractal dimension, compact ratio, urban centroid and urban principal axis as the urban spatial characteristic indices, Tianjin city’s urban area is investigated in the last 26 years in a quantitative perspective, and its traits and chang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re also analyzed. It is clear that these indices can not only scientifically and explicitly assess the urban morphology, urban direction and its changes and trends, but also uncover long-term effects of economy and urban planning on urban morphology.  相似文献   
68.
华北土地利用十年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分析华北地区十年的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华北地区耕地增加,以旱地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林草地减少,尤其是草地的减少集中于内蒙古,表现为耕地大量占用草地;城镇增加迅速,主要表现在城镇用地占用耕地,以农村居民点发展快;华北土地利用转换以耕地变城镇、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为主。按土地利用变化分区,华北处于两个区:黄淮海耕地-城镇转换区,主要表现在河北旱地变为农村居民点,河南、北京、天津旱地变城镇。华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草地-耕地转换区,集中在内蒙古草地变耕地。从两个时间段看,华北土地利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耕地增加速度明显大于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华北土地利用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城乡、居民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幅度比华北土地利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快。  相似文献   
69.
70.
遥感和GIS支持下的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决策分析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以云南省为例,探讨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其中包括4个步骤,首行,建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坡度,植被指数,水体,降雨和温度等数据库,其次,从土地利用数据库中提取旱地的数据,并与坡度数据,土壤侵蚀数据,植被指数数据进行叠架分析,对水体建立缓冲区,并与耕地数据进行叠加分析,再次,退耕还林还草的原则,并在GIS的支持下,确定需要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最后,利用降雨和温度数据进一步确定分别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空间分布及其面积,研究结果可以为云南省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