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测震数采仪记录的钻孔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测震仪数采器在昌平台站开展了高频采集实验,对原来1次/分钟采样的钻孔应变仪输出进行100次/秒采样,记录到大量丰富的信息.计算了高频采样获得的应变记录分钟值后,发现与原来的1次/分钟采样变化曲线趋势完全吻合.高频采样获得的应变地震波更加完整,细节更为清晰.通过应变地震波计算得到的震相参数,与前人所得结果一致.与十三陵地震台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比较,二者的波谱相似,且应变地震波中还存在低频成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利用实测钻孔应变资料的震时信息验证其可靠性是用钻孔应变资料进行地震分析预报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本文对2003年9月26日日本8.0级地震昌平地震台的三种钻孔应变仪实测应变资料从各仪器的受力状况、应变阶跃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验证钻孔应变资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一、台站钻孔应变仪简介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的昌平地震台地处于地应力变化敏感区,岩性为白云质灰岩。我台三种钻孔应变仪都记录到了2003年9月26日的日本北海道M_S8.0地震。 1987年我台新增三种钻孔应变观测手段:TJ-1A体应变仪、YRY-2差应变仪和RZB-1型分量应变仪。体应变仪和差应变仪孔深分别为58.18m和48.80m。RZB-1型分  相似文献   
14.
使用时空扫描方法,研究了2007年宁洱6.4级地震震前川滇地区地震频度的空间演化过程,发现自2007年2月到震前,川滇地区整体上地震活动呈现持续增强的变化;而思茅地区的地震活动自2007年2~4月增强,5月份减弱,同期文山地区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从应力场演化的角度探讨此次地震的孕震过程,认为2007年4~5月间,思茅与文山地区地震活动演化的差异与宁洱地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隧道工程在公路和铁路建设中占很大比例,涌水问题历来是个难点,多采用排引水方法将水排出施工场地以外,这样会使地下水系统破坏,造成生态失衡,引起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本文通过雁门关隧道涌水的防治,详细介绍了耐高压厚壁井管与上托盘式止水法[1]的原理、施工工艺及防治效果。该方法不仅可以成功根治水患,保证隧道施工顺利进行,而且可以使其得以充分利用,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该涌水防治技术是隧道工程的一大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如推广应用,可实现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将钻孔应变观测(BSM)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结合起来,能基本覆盖地壳形变的时间和空间波段。钻孔应变仪是揭示中短期(从数秒到数月)连续变形的仪器,因而在对地震爆发之时和之前现象的观测中,将扮演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钻孔应变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钻孔应变观测中,仅用实际观测资料与理论固体潮进行对比还不能完全反映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准确确定其趋势性变化是否是应变变化,而地震前兆研究需要明确这种趋势性变化的性质。从弹性力学理论中导出并通过实测资料验证:同一钻孔中相差45°分布的四分量应变1号与3号测值之和理论上应等于2号与4号测值之和,同时还应等于1.3倍体应变测值;用四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计算出η值,其绝对值越接近零资料的可靠性越好,这种方法有可能为钻孔应变观测资料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参考依据;有两种以上钻孔应变手段的台站可开展对比观测,只有四分量钻孔应变一种观测手段的台站要开展1号+3号与2号+4号资料的自检分析,以获取更加可靠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桃坪滑坡为一中型顺层岩质古滑坡,位于晋城市阳城县町店镇桃坪村西坡,2000年开始复活,使位于其上的居民房屋严重受损,本文通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等手段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滑体的结构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赋存特征以及气象水文等方面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机制,采用推力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和剩余下滑力,进行稳定性评价,为采取经济合理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拍盘隧道进口处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地质特征的阐述,说明了危岩体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然后采用工程地质比拟法和赤平投影图解法分析了危岩体的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最后结合工程设计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1996年7月30日-8月5日,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连降大雨,导致区内虎峪沟暴发特大型泥石流,严重损毁厂矿企业及市政设施,造成3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亿元。本文在综合研究野外调查资料和历史灾情的基础上,通过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过程以及区内地质环境现状质量的分析,判定虎峪沟为中等易发高危险度泥石流沟,仍具有潜在的危害。采煤活动是泥石流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既影响植被生长,又破坏岩土体原生结构,大大加剧崩、滑、流的发生;堆积的大量煤矸石,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源。为此,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生物、工程措施,对全区进行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