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分布在高喜马拉雅带中的结晶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其下部新建立"亚东岩群".在北喜马拉雅的康马隆起带基底变质岩系之上首次发现奥陶系.在江孜盆地新发现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甲查拉组".在雅鲁藏布江带南缘新发现下中三叠统"穷果群".在高喜马拉雅带变质岩系中解体出加里东期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年龄502Ma±9Ma~513Ma±10Ma),与哈金桑惹-康马隆起带中变质变形侵入体的侵位年龄相近(461~500Ma).查明了本区的构造格架、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藏南拆离构造的分布、剪切方向,新发现存在南北向褶皱变形.对区内第四系进行了详细划分,查明了第四系成因类型、空间结构和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92.
X—射线荧光光谱中,直接压饼或四硼酸锂熔饼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但测定~10ppm以下含量的稀土元素是相当困难的。用离子交换纸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稀土元素及钪,可降低检测限至0.xppm,甚至更低。与中子活化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相比,本法价廉、方便、快速。与国内同类方法相  相似文献   
93.
安庆骧 《岩矿测试》1984,(2):162-165
X—射线荧光光谱中,直接压饼或四硼酸锂熔饼法,具有简便、快速的优点,但测定~10ppm以下含量的稀土元素是相当困难的。 用离子交换纸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稀土元素及钪,可降低检测限至0.xppm,甚至更低。 与中子活化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相比,本法价廉、方便、快速。与国内同类方法相比,本法取样少,分析周期短,易掌握。  相似文献   
94.
内蒙古中部交其尔复杂构造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中部地区苏尼特左旗等8幅图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交其尔构造带。该构造带由浅部的逆冲推覆断裂与深部的韧性剪切带上、下叠置而成。  相似文献   
95.
摘要:本文概述了在苏尼特左旗地区进行8幅1:5万地质旗图过程中所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进展。在变质地层方面:发现了早前寒武纪中深变质岩系,划分出中元古代浅变质地层,重新厘定了温都尔庙群的内涵;沉积地层方面:测制了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和哲斯组的连续剖面,发现其底界与下元古界呈不整合接触;对新生代地层进行了较系统的专门研究,取得了不少新进展;侵入岩方面:进行了岩石谱系研究,划分出6个岩石超单元(序列);构造方面:发现了3条韧性剪切带和一个大型推覆构造;在区内还发现了广泛分布的古人类活动遗址,采获了大量新石器。在此基础上,描述了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末至早中生代的全区构造格架,初步总结了全区主要地质事件和区域构造演化概况,探讨了本区构造局性,认为本区仍位于古华北大陆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6.
北京西山水峪复合型旋扭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西山水峪为中心有3条弧形断裂,总体呈涡轮状,且都具有压扭性特征,外旋呈逆时针扭动。组成这个旋扭构造的结构面产状不规则,力学性质较复杂,不易辩认。通过构造复合系统分析,查明该旋扭构造的旋回面大都是追踪早期不同系统、不同性质结构面归并复合的结果,为燕山期新华夏系SN向对扭构造应力场的派生产物。   相似文献   
97.
本文利用基于图像处理器加速的模板匹配定位法(Graphics Processing Unit-based Match&Locate, GPU-M&L)和双差定位法(HypoDD),对上海及邻区13个台站记录的2011年至2020年共10年的连续地震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首先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146个地震事件目录中挑选了136个地震事件作为模板事件,使用模板匹配定位技术对上海及邻区10年的连续资料进行遗漏地震事件的扫描和检测,共识别出824个地震事件,约为台网中心提供地震目录事件数量的5.5倍.然后对识别出的地震事件通过深度去噪方法(DeepDenoiser)将信号与噪声分离,并对去噪后地震波形的频率和振幅特性分析来进一步确认识别出的地震事件.同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震相拾取技术(PhaseNet),对去噪后的333个地震事件进行了震相拾取.检测后的地震目录完备震级由台网目录的Mc1.0降为Mc0.8.最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479个地震事件进行精定位,精定位的结果显示,上海地区整体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的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定位后...  相似文献   
98.
灌溉诱发突发性黄土滑坡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飞  许强  亓星  巨袁臻  严越 《山地学报》2020,38(1):73-82
系统揭示黑方台突发性黄土滑坡物理力学机理,对滑坡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年黑方台常年的农业灌溉诱发了大量20~40 m厚的饱和突发性黄土滑坡。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针对分布范围广、危害性较大的突发性黄土滑坡,利用室内GDS三轴试验和模型试验,分析研究了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及突发性黄土滑坡的力学机制。三轴试验结果表明,当围压小于300 kPa时,饱和黄土可产生完全液化,并处于流塑状态;当围压大于300 kPa时,饱和黄土仅产生部分液化,仍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饱和黄土的应力—应变模式均表现为强烈的应变软化—剪缩型,并具有一定的稳态特性。模型试验表明突发性黄土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大致分为底部浸水饱和—毛细水上升—持续蠕动变形—突发性破坏4个阶段。斜坡发生突发性破坏时,孔隙水压力激增,但总应力仍大于孔隙水压力,黄土滑坡发生部分液化,饱和黄土仍具有一定的强度,为突发性黄土滑坡发生提供了应力和能量积累的力学条件。研究从有效应力原理的角度阐述了突发性黄土滑坡的力学机理,可以为滑坡的防治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
甘肃黑方台为灌溉诱发的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发育地区,这类滑坡变形破坏具有明显的突发性,2015年黑方台东北侧的陈家8# 滑坡发生了3次滑动,在前方沟谷内形成了4.4×104 m3 黄土堆积体。通过野外调查和位移监测,获得了陈家8# 静态液化型黄土滑坡的完整变形曲线,其滑坡变形过程可分为前期稳定、匀速变形和加速变形3个阶段,位移具有明显的突发 性,滑前坡体底部饱水黄土的静态液化是诱发滑坡连续发生的原因,而滑坡弧形凹槽产生的汇水作用 是 使3次滑动呈渐进后退式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地表变形监测和宏观上地下水渗出规律的识别是预警这类滑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0.
本文对三维激光扫描测距、测角及配准误差进行分析,利用信息熵的定义给出误差熵模型,并根据误差熵和误差极值的关系,确定变形提取可靠性评价指标。最终通过边坡变化状况进行分析,确定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