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95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多媒体数字视频监控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前景,探讨其下一代产品的发展趋势。包括:1)视频压缩算法——决定产品主要特性的技术;2)网络技术——面向未来多用途的视频多媒体设备以及大规模数字视频多媒体网络系统的构成基础;3)智能化技术——数字视频系统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提供各种智能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2.
吴鹏  杨航  曲凯  王艳娟  谷湘平 《地质学报》2022,96(2):418-425
作为黝铜矿族矿物的新成员,汞银黝铜矿(Argentotetrahedrite-(Hg),IMA 2020-079),Ag6(Cu4 Hg2) Sb4S13,发现于湘黔汞矿带北段之保靖东坪Hg-Ag矿床中,是该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和回收对象.汞银黝铜矿单晶晶体尺寸约为5~20 μm,呈粒径20~300 μm的粒状、片状集合...  相似文献   
143.
南海关键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岸线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个南海新生代的演变可概括为一系列微板块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运动影响下发生拉薄、裂解、滑移、旋转、会聚和碰撞的过程,特别是经过55、33、25、16、6、2Ma关键时期的演化,最终形成现在具有陆架和深水海盆特征的西太平洋最大边缘海。依据南海内部各坳陷盆地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海相边缘沉积相类型、古水深、钻井资料等能够依次重建南海特殊历史时期的古岸线位置,分析其变迁规律,并与古新世、始新世之交的高温事件,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全球气候变冷事件,渐新世—中新世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事件,中中新世早期气候回暖、全球海平面上升事件,上新世早期全球变暖事件,晚上新世北极冰盖形成等系列事件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古新世以来南海的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4.
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环太平洋成矿域交界地带的扬子陆块西南缘,并广泛分布了全球罕见的碳酸盐岩容矿的后成热液型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其铅锌品位特高、储量大、富含稀散元素锗和贵金属银,经济价值巨大,备受广泛关注。针对制约该区深部找矿突破的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及其响应机制、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铅锌锗元素超常富集—巨量聚集成矿机制、矿床类型归属与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等重大理论问题,历经20余年,通过区域地球物理剖面探测、矿田构造解析、典型矿床精细解剖及矿床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等系统研究,在成矿理论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① 提出了富锗铅锌矿形成于印支期碰撞造山过程的陆内走滑构造系统,解析并厘定了断褶构造组合样式及成矿构造体系,建立了构造分级成矿- 控矿、矿体空间定位模式;② 系统概括了矿化空间组合结构及矿床成矿规律,查明了“矿源—输运—聚集”成矿过程,揭示了铅锌共生分异机制及铅锌锗超常富集成矿机制;③ 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会泽型铅锌矿床新类型,建立了矿床成矿系统及流体“贯入”—交代成矿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陆内走滑构造系统控矿—流体“贯入”- 交代成矿论(构造控矿—流体“贯入”成矿论)。应用该理论研发出适用于该类矿床深部勘查技术方法系列,取得了近些年来川滇黔地区一系列找矿突破和新进展。该研究进展不仅为川滇黔成矿区矿床勘查技术研发及深部找矿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将在扬子陆块西南缘乃至特提斯成矿域的类似矿床研究和找矿勘查部署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5.
为了进一步考察潜在震源区勾画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复合潜源”的概念。通过复合潜源参与系数的引入,最终导出的多维复合离散概率的表达式,在前文(Ⅰ)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拓广。适当选取复合潜源的源权、叶权与置信度,可以使潜在震源的物理与几何参数二者作为整体的不确定性,在统一的概率模型中一次处理。 最后,本文给出了两个典型算例。分析表明,潜在震源不确定性的复合概率贡献,与假想的确定潜源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6.
神府解家堡区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上古生界自下而上发育本1段、太2段、山2段和千5段等多套致密砂岩储集层.储层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自下而上储层石英含量呈递减、岩屑和长石含量呈递增趋势.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最大孔隙半径总体偏小,孔隙中值半径较小,排驱压力中等,储层孔隙以小孔—微孔为主.本溪组海相障壁—潮坪沉积、太原组浅水三角洲沉积、山西组三角洲沉积和石千峰组陆相辫状河沉积演化序列下,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自下而上降低,储层空间展布呈层多而薄、砂—泥—煤岩交互特征.成岩作用类型以压实、胶结、溶蚀作用为主,局部发育高岭石化和微裂缝.以沉积相带、岩石类型和成岩作用类型作为3个控制端元,以孔隙度和渗透率为标准,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可划分为4个大类和10个亚类,优势相和强溶蚀、弱胶结作用下的Ⅰ类储层孔隙度大于8%,渗透率大于0.5 mD,是最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47.
云南郝家河铜矿床是楚雄盆地砂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在矿区大比例尺构造地质填图的基础上,运用矿田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厘定构造体系,并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自燕山期以来该区经历了NE-SW向→近EW向→NW-SE向→近SN向4期构造主压应力的转换。燕山晚期NW向构造对早期成矿物质活化、迁移、重分配,造成铜的初始富集具有控制作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近SN向断裂构造促使成矿物质富集,矿体形态多表现为层状、似层状;喜山早期NE向断裂构造促使含矿热液从地层中萃取大量含矿物质并发生再富集,形成富厚矿体;喜山中晚期近EW向断裂构造主要对已形成的矿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148.
分析了静力水准测量基本原理,提出了使用CY3068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取代传统传感器的设想并应用实践,设计了一套新型静力水准仪系统,在武汉地震科学仪器研究院进行试验并获取了观测资料.经测试,该系统稳定性好、量程大、精度高,所有性能参数均满足工程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49.
滇东北矿集区昭通铅锌矿区蚀变岩分带及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岩蚀变是昭通铅锌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通过对矿区760中段98勘探线剖面实测、蚀变岩分带研究、岩石地球化学迁移特征与参数计算,指出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热液蚀变分带明显,在蚀变中心,黄铁矿化最强,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之,硅化较弱,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远离矿体,黄铁矿化逐渐减弱,而方解石化、白云石化逐渐增强。强黄铁矿化和强黄铁矿化-强方解石化-强硅化粗晶白云岩蚀变组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从细晶白云岩带到强黄铁矿化带,元素整体呈迁入形式,主要为与Zn-Pb成矿作用有关的元素,如Ge、Ag、Cd等迁入;同时伴随成矿流体作用,亲铁元素及铁明显富集,显示不同蚀变岩相受热液改造作用影响。蚀变指数(IA)的大小,与矿化强弱呈正相关关系,IA大,则矿化强。  相似文献   
150.
Surpac软件中加入三维模型,在地质勘探和地质模型、地表和地下采矿设计、矿山工程测量、生产规划和开采进度计划、尾矿和复恳设计以及钻孔编录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三维模型有实体模型和块体模型两种。构建的实体三维模型不仅可描述物体的轮廓,还可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任意方向切割剖面等。根据用户的定义,块体模型在限定区域内可以快速生成矿块的体积吨位、品位等,为矿床深部找矿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大姚铜矿小河一石门坎矿段为例,Surpac Vision三维可视化软件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