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中  张祯祥  杨进  黄熠  李炎军  李文拓  吴江 《地球科学》2019,44(8):2597-2602
随着深水高温高压油气勘探的逐步深入,目前钻遇地层普遍存在着储层系统多样、压力系统复杂且高低压相间的情况,钻井过程中井下复杂情况频发,严重影响钻井作业安全.结合深水高温高压X1井的钻井实例,分别使用dC指数法和岩石强度法开展地层压力随钻监测工作.结果表明,岩石强度法对深水高温高压井的压力监测精度更高,可以为后续深水高温高压井的地层压力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六盘山断裂带的地震构造特征与强震危险背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集成活动构造与震源机制解、重新定位小震分布、历史与现今地震、GPS速度场等资料,综合分析了六盘山断裂带的构造动力学条件与变形方式、横剖面构造、历史强震破裂背景、GPS形变以及现代地震活动性,进而探讨了该断裂带的强震危险背景.结果表明:NNW向六盘山断裂带的运动与变形主要缘于青藏地块东北缘的向东水平挤出受到相对稳定的华北地块西缘(鄂尔多斯地块)阻挡而聚集的水平挤压作用;此外,海原和陇县-宝鸡两条NW向走滑断裂带的左旋运动在右阶区的局部会聚作用,也由六盘山断裂带的变形与运动来承受与转换.横剖面上,六盘山断裂带表现为向东推覆的大型逆冲构造带,主滑脱带位于~25 km深处,之下很可能存在分隔青藏与华北地块的超壳-岩石圈型深断裂带.沿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以及更靠南东的陇县-宝鸡断裂带存在总长为120~140 km、至少最近~1400年未发生M ≥ 6½强震破裂的地震空区.地震空区内的断裂,GPS形变显示已有显著应变积累,地震活动上出现为小震稀疏或空缺的部位,以及低b值区,反映那里的断面业已闭锁,并已有高应力积累.因此,六盘山断裂带中-南段和陇县-宝鸡断裂带应是未来可能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两个危险地段,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估值分别为MW=7.3±和7.2±.  相似文献   
33.
吴江  李思田 《地球科学》1993,18(6):725-734
本文通过现代居里面与高温热水泉的分布,钻孔测温资料以及华面不同时代花岗石带的分布,证明了右江盆地域处于地热异常区,分别根据广布于本区的上二叠统煤层的镜质组反射率,下三叠统中牙形石的色变指数,编绘了趋势性等值线图,并建立了变质古地热场,阐述了这一古地热场与成矿地热场之间的关系,最后作了两项应用:(1)结合成矿温度研究右江盆地域金矿层位的分带性,并提出一种预测思路;(2)推断陷伏岩体的存在及其埋深 ,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椒北中心所领导尤为重视化解辖区内涉土方面的信访纠纷,该所把依法处理涉土信访案件,积极排查化解国土资源矛盾纠纷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每周一会审,每月一排查,并推行“四调联动”工作机制: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大政协参与调解相结合,多方配合,彻底化解涉土矛盾。  相似文献   
35.
超覆型库岸老滑坡滑床前缘大多发育一砂卵石层,该砂卵石层的强渗透性将影响滑坡渗流场,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
以三峡库区万州中学老滑坡为例,在确定该滑坡中地下水作用模式为承压水含水层作用模式的基础上,假定砂卵石层的4种不同
渗透系数,来研究在库水位波动条件下,滑床砂卵石层渗透性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超覆型老滑坡砂卵石层的渗透系
数不同,滑坡中浸润线也不同,渗透系数越小,浸润线越低,滑坡中地下水相对库水位的滞后效应越明显;库水位上升阶段、高水位
运行阶段和下降初期,万州中学老滑坡各级滑坡的稳定性系数随砂卵石层渗透系数k2 的增大而减小;库水位稳定在150m时,老
滑坡整体稳定性随k2 的增大而增大,k2 的变化对次级滑体和三级滑体的稳定性影响不明显。这对于库区老滑坡的复活和监测预
警工程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3,(2):26-31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2002年“川滇菱块”东侧边界带的安宁河一则木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以及大凉山断裂等4级地震异常活跃,宏微观异常大量出现,显示川滇菱形块体东侧边界带的活动性明显增强。本文就“川滇菱块”东侧边界带出现宏一微观异常的现象,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与历史震例对比分析认为:宏观异常的项目、集中程度与构造有关,宏观异常与微观异常一样,不仅仅包含短临和临震信息,同样也包含中期和短期信息,甚至可能还包含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无震信息。因此,研究宏一微观异常出现的时间、地点和相互关系对判断未来强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7.
吴江  杜方 《四川地震》1991,(3):46-50
本文利用887个测站上的 koni007和 Ni004仪器观测数据,以高差的绝对值之差作为统计子样,分别按总体、各测段、上坡、下坡和方位进行分类。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作者认为 koni007和 Ni004仪器所测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差异,并对差异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方  吴江 《高原地震》2002,14(1):52-60
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大陆昆仑山地震带发生8.1级巨大地震,对该次地震前四川地区所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这类来自于震源外围地区与地震地质构造有关的信息与巨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呼应,是强震震源的一种场异常效应。这种远场异常效应包含了“孕育效应”、“震时效应”和“震后效应”。  相似文献   
39.
2004年9月5日万州区遭遇200年一遇特大暴雨。凌晨2:00和上午9:00,重庆市万州区铁峰乡吉安村先后2次发生滑坡。虽然财产损失十分惨重,直接经济损失约4800万元。却避免了1250人的可能伤亡。成为汛期滑坡群测群防避大灾一例。当天凌晨6:50接到值班员有关险情报告后,天城移民开发区国土资源局同志立即上报并到现场调查灾情。  相似文献   
40.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4,(4):4-11
对比分析了川滇地区近30年强震活跃段地震活动因子A值和空间集中度C值的全时空扫描结果.结果表明,川滇地区大地震孕育进入短期阶段时,震中周围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在A值和C值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且选取地震活动因子A值可更好地表征川滇地区的地震活动在时、空、强方面短期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