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291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304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相似文献   
992.
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测集成系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降水的定量测量是天气雷达的重要应用之一,新一代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测集成系统(QPEGS)是一套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雷达雨量计联合估测降水软件,利用多种雨量计校准雷达降水的方法,生成1小时降水分布。其产品的时间分辨率达10分钟,空间分辨率1 km×1 km,适合省市级业务台站使用。过去3年的数据评估表明:校准雨量计数量和估测精度有明显正相关,校准雨量计数越多,降水估测精度越高,2003年的小时降水估测误差约40%,过程降水量的估测误差小于20%;雨量计密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水时段越长,降水区域越大,降水估测的精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了一台双波长偏振激光雷达,在格尔木市气象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不连续观测。本文选择了其中一天的观测个例,分别从雷达硬件结构、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观测个例中,卷云位于地表以上4.7 km~7 km处,光学厚度均小于0.1,532 nm和1064 nm上的平均激光雷达比分别为24.3 Sr(激光雷达比)和29.9 Sr,色比多集中在0.8~1之间,此外532 nm波长上的退偏比多集中在0.25~0.3之间。此雷达对高空卷云能进行有效探测,为下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卷云长期时空分布特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4.
用多普勒雷达对三次强对流天气的短时预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江津  刘一玮  王彦 《气象》2009,35(1):48-54
利用2006年6月12日夜间、7月12日凌晨和7月12日夜间天津地区3次强对流降水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比分析发现:在降水的开始和成熟阶段,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变化一般先于回波强度场的变化,在做降水短时预报时应重点关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的变化,同时还可参考Auto-nowcaster系统的预报结果,通过判断未来雷达回波的强度变化及移动方向,提高对强对流降水过程的短时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5.
Using a detailed, fully coupled chemistry climate model (CCM),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stratospheric H2O on ozone and temperature is investigated. Different CCM time-slice run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and radiative impacts of an assumed 2 ppmv increase in H2O. The chemical effects of this H2O increase lead to an overall decrease of the total column ozone (TCO) by ~1% in the tropics and by a maximum of 12% at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At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the TCO is increased by only up to 5% due to stronger transport in the Arctic. A 2-ppmv H2O increase in the model's radiation scheme causes a cooling of the tropical stratosphere of no more than 2 K, but a cooling of more than 4 K at high latitudes. Consequently, the TCO is increased by about 2%--6%. Increasing stratospheric H2O, therefore, cools the stratospher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except in the polar regions where the temperature responds differently due to feedbacks between ozone and H2O changes. The combined chemical and radiative effects of increasing H2O may give rise to more cooling in the tropics and middle latitudes but less cooling in the polar stratospher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H2O increases on ozone tend to offset each other, except in the Arctic stratosphere where both the radiative and chemical impacts give rise to increased ozone. The chemical and radiative effects of increasing H2O cause dynamical responses in the stratosphere with an evident hemispheric asymmetry. In terms of ozone recovery, increasing the stratospheric H2O is likely to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in the northern high latitudes and delay it in the southern high latitudes. The modeled ozone recovery is more significant between 2000--2050 than between 2050--2100, driven mainly by the larger relative change in chlorine in the earlier period.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气象频道开播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和华风集团领导下,频道栏目定位、编排策略、定价体系、促销策略、渠道开发和管理等有了较大发展,具有全天侯、全方位、精细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特色与新闻特色的新闻资讯、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等信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激烈竞争的数字电视市场,中国气象频道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97.
三维辐射传输模式分析非均匀云对天空辐射场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霍娟  吕达仁 《大气科学》2009,33(1):168-178
为了解非均匀分立云体分布状况下的天空辐射场与无云晴空辐射场的差异, 本文借助一个三维辐射传输数值模式SHDOM模拟了离散云块分布条件下的天空辐射场分布, 重点分析不同云况分布情况下“非云”大气的辐射分布特征, 并将该区域与无云晴空大气辐射场的相同区域进行了比对。工作主要从辐亮度以及450 nm/650 nm的辐射比两参数入手进行讨论。研究发现, 相对无云晴空大气, 云的存在会对周围“非云”大气散射辐射产生影响, 影响程度与云量、云及气溶胶光学厚度等参数相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云量不太大的条件下, 无云视场空间的大部分辐射值与无云晴空相比变化很小, 集中在±2%之间。这一结果表明, 已有的一维均匀大气辐射传输模式运算结果所得云与非云相元的判据基本适用于非均匀分布的有云大气。另一方面, 模拟结果表明我们也完全可以利用非均匀有云大气中的无云视场观测结果进行大气气溶胶等晴空大气光学特征的探测研究。  相似文献   
998.
X波段双线极化雷达反射率的衰减订正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何宇翔  吕达仁  肖辉 《大气科学》2009,33(5):1027-1037
X波段雷达虽然其衰减较S和C波段雷达严重, 但是由于其易于移动等特点, 还在各国推广应用, 为了反演获得可靠的降水分布, X波段雷达数据需要进行衰减订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气象目标和单位差分传播相移KDP特性的衰减订正方法。KDP由前向和后向两个分量组成, 为了计算KDP, 必须分离这两个分量以及消除其他随机噪声的影响。本文引进了一种最优化自回归数据滤波算法——卡尔曼滤波来分离这两个分量和消除其他随机噪声。这种方法效率高、实用性强, 同时可以用于其他雷达信号的处理。比较衰减订正结果, 发现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处理后的差分传播相移所进行的反射率衰减订正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9.
卢氏县暴雨的基本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卢氏站1952-2007年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卢氏县暴雨一般出现在5-10月,主要集中在7-8月;暴雨中心在西部山区和南部山区;暴雨的循环周期为10 a,尾数为"9"的年份暴雨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占80%;影响卢氏县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极化雷达分析层状云中水凝物粒子性状分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X波段双线极化雷达系统探测资料, 讨论了双极化雷达各种观测参量所反映的水凝物粒子的物理本质。提出了对存在融化层的层状云使用雷达探测变量确定零度层高度以及结合地面温度反演温度廓线的方法。在存在融化层的层状云中, 对雷达探测资料在层状云降水期间的RHI资料进行分层统计, 结合国际上已有的研究结果, 获得了几种主要水凝物粒子的极化雷达参数 (即反射率、 差分反射率、 单位差分传播相移、 相关系数) 范围; 在此基础上使用模糊逻辑方法, 对水凝物粒子进行分类, 分类结果反映了层状云的相态结构分布特点。最后, 根据两个实例, 使用反射率、 差分反射率衰减订正后的数据, 结合层状云的基本特点, 分析了层状云的垂直结构和粒子的相态结构以及层状云中可能的降水机制, 并使用反演的粒子分布结构代替雷达反射率因子结构对降水微物理过程进行了讨论, 结果验证了顾震潮 (1980)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层状云降水的三层概念模型。本文结果为使用双极化雷达研究云降水机制提供了方法, 表明双极化雷达在云降水物理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