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为进一步服务好企业群众,嘉兴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努力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不动产登记在服务对象心中有“深”有“色”。一、“深”挖岗位职责,让制度建设有成“色”  相似文献   
92.
利用从IRIS上下载的青藏高原东北缘238个台站以及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喜马拉雅一期350个台站记录到的远震波形数据,通过采用剪切波分裂方法,获取各个台站下方各向异性分裂参数——快波偏振方向(φ)和分裂时差(δt),从而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南缘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快波方向为NNW-SSE,明显不同于GPS测量得到的近NE-SW的地表位移场方向,延迟时间平均~0.85 s;羌塘块体以及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快波方向呈现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趋势,并且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一致,延迟时间平均为~1.24 s;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快波方向呈现无序分布,与GPS方向表现出不一致的分布,延迟时间平均~1.08 s;川滇块体北部,快波方向近似N-S方向,与GPS测量得到的地表位移场方向相同,平均延迟时间为~0.925 s;位于北纬26°以南的川滇块体南部,快波方向近E-W方向分布,明显不同于GPS地表位移场方向,平均延迟时间~1.065 s。综合分析推测,羌塘块体、松潘-甘孜褶皱带的西部以及川滇块体北部,地表形变和深部之间的变形是相互耦合的;祁连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北部,松潘-甘孜褶皱带东部、秦岭造山带与鄂尔多斯块体南部的交界处以及川滇块体南部,壳幔之间可能存在解耦现象。  相似文献   
93.
非火山震颤是在远离火山地区观测到的一种具有较长持续时间,没有明显体波到时的地震波信号,与振幅相似的小震相比,非火山震颤的高频成分几乎没有。非火山震颤常在环太平洋俯冲带以及转换断层的板块交界面被探测到,并且有些非火山震颤伴随着慢地震,还能被远震面波诱发,但对于诱发非火山震颤所必需的环境尚不明确。中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具有东南沿海俯冲带以及多个大断层构造环境,这就给国内非火山震颤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充分的研究环境。本文对非火山震颤的研究历史进行了梳理,并综述其定义、识别、定位、成因以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4.
1 研究目的(Objective) 蔚县盆地为典型的冀西北山间盆地,与阳原盆地仅一山之隔,二者共同组成了广义的"泥河湾盆地",盆地内广泛出露中更新统郝家台组(Qp2h)河-湖相沉积物.相比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较低.20世纪80年代,盆地北部(大南沟一带)出土具有上新世—早更新世面貌的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近...  相似文献   
95.
利用南黄海西部2007-04的温盐实测资料,采用海洋层结谱表达法及自适应识别,得到逆温跃层的"五点三要素",形成强度要素平面分布图.分析表明,逆温跃层的存在与黄海暖流水有直接的关系:1)4月份,黄海暖流水受到的海面冷却仍是产生逆温跃层的普遍原因,在该海区黄海暖流向北延伸和向两侧拓展的区域都有该种类型的逆温跃层存在,位置相对较浅;2)但在偏南的黄海暖流主干区,海面冷却产生的效应被主流区的热量补充所抵消,逆温跃层很弱甚至消失,这是该月份逆温跃层分布区向北退缩并在南部中心附近呈现缺失区的主要原因;3)南下的鲁北沿岸流水的冷水叠加在黄海暖流水的暖水上方,使逆温跃层加强,使得冷暖水的作用区成为强逆温跃层区;4)黄海暖流左侧冷沿岸流水及右侧冷水的前端向黄海暖流楔入,其前端往往覆盖在底层高温高盐的黄海暖流水上方形成下逆温跃层,从而形成双逆温跃层.这些特点,较以前认知更加客观、全面、细致和准确.  相似文献   
96.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该震前1天曾发生MS5.4前震,震后余震活动频繁.截止到2月20日12时,该地震序列记录到4000多次余震,最大余震为2月12日MS5.7地震,序列类型为前震—主震—余震型.该地震前震的b值明显低于该区域正常活动的b值和余震的b值.这次地震位于西昆仑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的交汇区域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震源机制解为走滑型.余震区NE向长70 km、宽20 km,分为主余震分布区和次余震分布区,其中ML4.0以上强余震基本位于NE向主余震分布区,N--S向的次余震分布区则以ML3.0左右地震分布为主,显示该部分可能受到主震的触发作用.于田地区曾发生的2008年3月21日MS7.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0 km;2012年8月12日发生的MS6.2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正断型,距这次地震约10 km.该地区的发震构造背景是:在NE向阿尔金断裂带尾端向SW方向延伸过程中,左旋走滑作用逐渐转换为拉张作用,形成多条左旋走滑兼具拉张作用的断裂. 2014年于田MS7.3地震的发震模式表现为:左旋走滑的阿什库勒断裂北段与南段因速率差异而产生的小型构造盆地,在区域拉张作用力下顺时针旋转;2008年MS7.3张性地震后区域的伸展作用增强,导致盆地南侧的苦牙克断裂发生2012年MS6.2张性地震,该地震引起2014年MS5.4前震,两者激发其后在盆地北侧阿什库勒断裂发生了2014年MS7.3主震.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影像特征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个独立于鄂尔多斯盆地的环形整体特殊形状的成因各有说法。在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和探究各种相关资料,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区和秦祁海槽在各大构造运动中都有密切联系,二者处于同一应力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区的主要成因为其与秦祁海槽等周围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挤压、碰撞、旋转和磨蚀;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环形区受到古生代到新生代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其中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对其抬升及形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
??????????????????????????ì????????????μ???????????????????????????????????????????·???????????????????????????????????????????????????  相似文献   
99.
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广泛分布,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开展相关矿物学(XRD)、主量元素(XRF),以及微量元素(ICP-MS)等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观察,对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地层中斑脱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斑脱岩主要由伊利石、斜长石、石英等矿物组成;2)主量元素以SiO2、Al2O3、Fe2O3、K2O 为主,其中K2O/Na2O介于15.54~270之间;3)微量元素富集Th、U、Pb、Zr、Hf、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La、Ce、Sr、Sm、Eu等元素;4)稀土元素∑REE介于19.58×10-6~383.88×10-6之间,平均值为105.43×10-6,LREE/ HREE介于0.74~12.67之间,平均值为3.93,总体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而重稀土(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Eu表现出一定的负异常,而Ce未出现明显异常。综合分析认为:1)四川盆地及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斑脱岩具有高钾低钠的特点,与钾质斑脱岩特征相符,且五峰组与龙马溪组斑脱岩特征相似,火山灰物质来源相近;2)原岩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同时也存在板内环境,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北部秦岭地区;3)火山灰可以提高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为优质页岩有机质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00.
金学杰  周剑 《冰川冻土》2017,39(3):572-582
对黑河下游地区蒸散发量的估算及其时空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流域水循环,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利用SEBS模型估算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2014年15天的日蒸散量,将SEBS估算的日蒸散与不同下垫面5个站点的EC实测值进行对比,其均方根误差和确定性系数分别为1.2 mm、0.85(5个站点),0.5 mm、0.96(2个站点),表明SEBS模型的结果是合理的,可以适用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区的地表蒸散量的估算。同时分析了黑河下游蒸散发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区,蒸散发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沿河分布的趋势。不同土地覆被类型蒸散发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但其季节变化幅度并不相同,规律为:水体 > 耕地 > 灌丛地 > 草地 > 裸土地 > 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