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7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21.
刘志刚  刘建勇  杨博 《海洋科学》2011,35(10):75-80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案,设置了5个温度梯度(15、19、23、27、31℃)和5个盐度梯度(18、22、26、30、34),研究了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华贵栉孔扇贝在最适盐度范围内,幼贝适宜的存活温度为15.0~30.5℃;最适存活温度19.0~27...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1614号超强台风“莫兰蒂”在浙江沿海降水预报偏小的原因进行回顾,同时基于美国NOAA HYSPLIT4模式,对“莫兰蒂”水汽来源进行轨迹聚类,针对不同路径来源的水汽在“莫兰蒂”浙江沿海降水中的贡献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式对“莫兰蒂”路径预报偏西、降水预报偏小,直接影响了主观预报服务中降水强度和落区的判断,而数值产品对中纬度环流作用和浙江沿海台风倒槽的预报出现偏差,同时对1616号台风“马勒卡”路径预报偏东,导致主观预报忽略了“莫兰蒂”与其他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对降水动力和水汽因子的判断,也是降水预报偏小的原因之一。“莫兰蒂”水汽输送有3支气流,分别来自东北、东南和偏南洋(海)面,后2支气流为主要水汽来源,浙北沿海以东南向水汽输送最重要,对水汽和降水贡献高达70%以上,表现出1616号台风“马勒卡”对“莫兰蒂”在浙北沿海降水的重要作用,而浙南沿海台风本体的偏南气流与“马勒卡”的东南气流的水汽输送作用相当。可见台风降水预报中,需要密切关注台风环流与其它天气系统以及双台风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3.
梅雨期暴雨系统的流依赖中尺度可预报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初值敏感性,导致了中尺度系统预报极限的存在.中尺度系统的初始误差的快速增长及其中尺度可预报性依赖于系统流的特征.梅雨暴雨形成是多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梅雨期暴雨的形成机制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其初值敏感性的差异性.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梅雨暴雨的误差增长特征及其机制.冷空气抬升、低层涡...  相似文献   
24.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构建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12个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每个雄鲍配3个雌鲍),分别测定每个母系生长到8月龄的全同胞个体30个后代的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九孔鲍8月龄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以及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的遗传力是九孔鲍各生长性状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其中壳长、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狭义遗传力的估计值分别为0.285、0.264和0.343,属于中高等遗传力,显示出较高的选择育种潜力;基于父系半同胞遗传协方差组分及表型协方差分别估计的各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明,各性状间均表现出高的正相关,其中壳长―壳宽、壳长―体质量和壳宽―体质量性状间遗传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7、0.934、0.902,表型相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0.791、0.760。经t检验,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表明,以任何一个生长性状为参数进行选育,均可达到改良九孔鲍生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25.
利用2004-2010年期间影响宁波市的81个强对流天气过程资料,依据下垫面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不同下垫面对强对流系统生消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宁波西部山区(四明山周公宅等)、市区三江口、南部山区(宁海茶山等)、慈溪余姚交界处等是强对流系统的易生区域;受地形的影响,对流系统东移经过余姚四明山脉时大都会加强,东海海面上对流系统移到宁波陆地上时受沿海山脉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增强;自嘉兴、湖州经杭州湾影响宁波的对流系统会经历一个杭州湾上减弱沿岸再加强的过程.  相似文献   
26.
九孔鲍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杂交一代生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汕尾养殖群体(BD)和深圳野生群体(YS)进行群体间杂交及群体内自繁,获得YS♀×BD♂、BD♀×YS♂、BD♀×BD♂和YS♀×YS♂4个组合的F1代,对其卵径、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以及40、70、100、160、220、280日龄幼鲍的存活率及壳长、壳宽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群体卵径比养殖群体大12.14%,差异极显著(p值<0.01);受精率、附着率、变态率,杂交组显著大于自繁组(p值<0.05);杂交组在幼体存活率、稚贝主要生长性状与自繁组相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幼鲍存活率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14.89±3.60)%~(43.00±2.15)%,壳长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5.18±1.46)%~(18.52±2.12)%,壳宽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6.17±1.09)%~(16.72±1.26)%,体质量平均杂种优势变化范围为(9.86±1.25)%~(12.55±1.26)%;通过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杂交育苗能提高九孔鲍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7.
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九孔鲍主要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对软体部质量、壳长、壳质量、壳宽等4个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软体部质量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出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4个性状间与体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表明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效果为软体部质量(0.843)>壳长(0.163)>壳质量(0.112)>壳宽(-0.116),壳长、壳质量和壳宽对体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软体部质量实现的,其间接作用依次为0.763、0.733和0.744;所有性状总决定系数为0.974,各经济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效应依次为软体部质量(0.711)>壳长(0.027)>壳质量(0.013),与通径分析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壳长通过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间接决定效应最大为0.711。经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了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宽,建立了壳长、壳质量、和软体部质量对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0.880+2.480 x1+0.429 x2+1.068 x3,决定系数R2=0.974,线性回归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p值<0.01)。基于决定效应大小,同时考虑性状的易测性,育种目标性状的选择策略应首选壳长。  相似文献   
28.
梅雨期3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暴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建勇  谈哲敏  张熠 《气象学报》2012,70(3):452-466
通过对1998—2007年观测资料的分析,根据影响梅雨期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将梅雨期暴雨分为外强迫型、自组织型和非组织化局地型3种类型。外强迫型主要包括冷槽推进型、西南涡移出型和北槽南涡型,该类型暴雨主要是由大尺度环流的动力强迫抬升和冷空气侵入形成的不稳定层结共同作用而产生;在3类外强迫型中,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和冷槽的影响形式有很大不同。在自组织型中,暴雨对流系统具有较长生命周期,并以合并增长、上下游发展和新生中尺度涡旋等形式而传播、发展,是在切变线、水汽辐合带和低空急流等弱环境强迫下形成的一类暴雨。在非组织化局地型中,主要有山区午后强对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对流不稳定两种形式,局地对流不稳定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形成机制,导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相应地这些不同类型的梅雨期暴雨具有不同的预报难度。  相似文献   
29.
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Pemaeus vannamei Boon)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幼体,仔虾对此种消毒剂的耐受力不同。亚甲基蓝对南美白对虾蚤状幼体(Z)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2.88×10-6,0.89×10-6,0.025×10-6;对糠虾幼体(M)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3.39×10-6,1.04×10-6,0.029×10-6;对仔虾(P)的24hLC50、48h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6.76×10-6,2.24×10-6,0.073×10-6。  相似文献   
30.
为选育出具有广适性和适应某一特定环境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实验采用巢式交配设计建立了凡纳滨对虾选育家系,并从中选出7个体质量性状优良的家系进行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分析,得出7个凡纳滨对虾选育家系体质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7个家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达极显著水平(P<0.01);G×E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20.608%,家系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2.814%,环境效应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64.289%,说明家系体质量差异受环境效应影响显著,此外环境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对体质量也存在影响,且影响力大于家系效应;基于双标图AMMI模型分析和稳定性参数分析,家系G2产量较高,为12.90 g,但G2对环境的选择能力以及依赖性较强,不适合广泛推广;G6产量为9.00 g,与G2相比虽然产量稍低,但其家系稳定性较高,对环境选择能力以及依赖性较弱,适合在多种类型环境下养殖,因此G6为中产、稳定、广适应性的家系,其基因型适合新品系的选育及推广;通过AMMI模型双标图功能形态分析,G11在E1环境中体质量最高产,适合与在E1环境下推广;G2在E2环境中最高产,适合在E2环境下推广;G5在E3环境中体质量最高产,适于在E3环境下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