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以塔西北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黑色页岩为例,利用总有机碳(TOC)、热解、干酪根碳同位素、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测试分析,探讨风化作用、热液活动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化—热液耦合过程促进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古风化作用为海洋生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Fe)和丰富的陆源碎屑,前者导致浮游生物的勃...  相似文献   
62.
6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会作为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学术性社会团体组织正在从“婆婆” 的暖怀中分离出来,直接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考验。如何使自己的航船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不致沉没?如何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风浪的席卷中占  相似文献   
6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以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便作出了开展思想解放再讨论的决策,以此作为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全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专题。这是自治区党委以“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来  相似文献   
65.
深层—超深层地质条件下,储层的孔渗物性特征和流体动力连通关系决定了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状态,这也就决定了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和聚集成藏的机理与过程。本文基于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结构非均质性的研究,认识深层—超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和过程,总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模式,探索深层—超深层油气分布规律。碎屑岩储层普遍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受到沉积结构构造及成岩作用控制,表现出空间结构性特征,在埋藏至深层—超深层的过程中经历了差异性的成岩演化和油气充注。结构非均质性储层中的油气总体向上倾方向运移,受储层中砂体分布、隔夹层结构以及连通方式的影响,油气运移路径的分布极不均匀,在储层中任何部位都可能聚集,并可能继续运移到有利圈闭中富集。在深埋过程中,多期多幕的构造变动促使深层—超深层储层中已聚集的油气向着上倾方向运移调整,或沿着断裂向上运移调整至中—深层与之相关的有效储层中运移、聚集。深层—超深层勘探具有更为广泛的目标选择,洼陷区和斜坡区都可能成为有利勘探区域。现实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新领域包括:构造高点油气藏向供源方向的拓展,深层—超深层烃源由断裂调整至中深层—超深层的次生油气聚集,深层—超深层与油气源...  相似文献   
66.
农丰收 《广西地质》2011,(4):74-76,F0003
8年前,准确地说,是8年4个月之前,全国报刊行业掀起了一场清理整顿的暴风雨,广西报刊业的大整合,使不少家期刊从此成为历史的记忆,而我们却在风雨中迎来了《南方国土资源》的诞生。  相似文献   
67.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09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78g/m2,其中丰度最高区位于辽东湾,最低区位于渤海湾;生物量最高区位于渤海中部,最低区出现在渤海海峡湾口处。依据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图分析,结果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6个站组,均与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所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黏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5种。通过BIOENV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黏土粉砂含量、脱镁叶绿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与20世纪90年代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明显减少,平均丰度也减少,特别是优势物种表现出了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型种类,如心形海胆、双壳类等,被小个体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所取代。本研究表明渤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8.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寡毛类、涡虫、无板类和等足类。从丰度来看,线虫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百分比为94.72%;桡足类次之,占2.70%;多毛类再次,占1.62%;其他类群之和仅占0.96%。从生物量来看,线虫的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3.83%;其次是多毛类,占32.17%;居生物量第三位的是桡足类,占7.14%;其他类群之和占6.85%。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66.12±635.61个·(10cm2)-1和398.43±431.98μg·(10cm 2)-1,线虫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36.21±593.48个·(10cm 2)-1和214.48±237.39μg·(10cm 2)-1。研究站位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线虫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底层水pH值、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结果表明,线虫丰度、桡足类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位均有显著差异。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长江口、芽庄湾(越南)、大亚湾、北部湾、南海近海等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偏低。  相似文献   
69.
提起作风建设,恐怕读过书的人,特别是21世纪之前参加工作的人,谁也不会感到陌生。中国共产党自1942年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起,到1957年,先后进行了著名的3次整风运动。上个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又多次开展了机关作风整顿和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的作风教育活动,印象可谓深矣。  相似文献   
70.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SOMPOM,δ~(13)C平均值为:SOM浮游动物浮游植物POM。共测定了54种底栖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其δ~(15)N值范围为5.81‰(美原双眼钩虾)~14.6‰(黄鲫),δ~(13)C值范围为-21.51‰(日本胡桃蛤)~-8.38‰(司氏盖蛇尾)。软体动物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54种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20~3.57。其中,双壳类等10种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36种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等8种处于3以上营养级。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和营养关系,初步构建了黄海底栖食物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