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花岗岩体预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应用遥感技术结合地质研究,优选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花岗岩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北山外围地区为例,通过遥感数据处理,遥感影像解译,岩体地质特征分析,岩体预选准则的建立,在野外勘查的基础上,预选了若干有利的花岗岩体。为优选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场址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Hyperion高光谱数据,通过比值法和最小噪声去除法(MNF)提取了甘肃岌岭701地区的赤铁矿化碱交代蚀变岩的分布。选择最小噪声去除后的主成分MNF b8、b3和b4组合可以增强赤铁矿化碱交代蚀变岩的信息,并填绘出该地区赤铁矿化碱交代蚀变岩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始于90年代初,用于柳珊瑚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分子标记是线粒体DNA和核糖体RNA。本文在重点介绍了柳珊瑚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柳珊瑚种上阶元系统发育学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讨论了珊瑚虫纲的系统发生关系。最后在简单引述了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同传统形态分类学方法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对柳珊瑚分子系统发育学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何建国  王莉  章梅  王彦君  刘莉 《地下水》2021,(3):27-29,65
沛县地下水应急水源位于徐州西北部,笔者以该水源地为对象,通过水质监测、水文地质钻探、试验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手段对沛县水源地周边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地下水演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水源地水质未受人类活动行为影响,隔水层防污性能较好,水质未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水源地水质是含水层本底的真实反映,溶解性总...  相似文献   
15.
针对网络RTK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的几种关键技术,介绍了当前各种技术的原理,并逐一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误差综合的方法推导VRS的定位模型,提出主辅站采用邻近全网基线解算的技术优势.认为应合理选取建设哪一种网络RTK服务.系统的管理维护和系统兼容性是未来网络RTK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原位杂交技术在斜带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s)神经坏死病毒(orang-spotted nervous necrosis virus,0GNNV)的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从感染0GNNV的斜带石斑鱼组织匀浆液提取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426bp的cDNA片断。用得到的RT-PCR产物加上地高辛(DIG)标记作为核酸探针。通过注射病毒提取液人工感染一组斜带石斑鱼,解剖感染病毒的斜带石斑鱼,从中分离出脑和眼睛,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组织中的OGNNV。实验表明,原位杂交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可以用原位杂交的办法来检测养殖的石斑鱼是否有携带该病毒,达到监控和预防神经坏死病爆发的目的。本实验还采用了H&E染色方法检测了感染NNV的石斑鱼脑部和眼部组织,观察细胞内的坏死部分。与原位杂交做对比,提高了检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实验建立的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ISH检测方法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易于操作,有助于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组织定位、发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以航放为主的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在连山关地区进行了铀成矿预测的试验研究,不仅探讨了成矿预测的方法与步骤,而且取得丁明显的预测效果。实践表明,该项新技术在铀矿地质勘查中,具有更直接的找矿意义和更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根据细菌16S rDNA3端和23S 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5株溶藻弧菌、2株河流弧菌和2株创伤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采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 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弧菌共测出的16S—23S rDNA间区有33条,类型有6种:IGSGLAV、IGSGLV、IGSIA、IGSG、IGSA和IGS0,其中IGSIA和IGSG最为常见,9株弧菌均包含有此两类IGS;在3种弧菌中,大部分IGS序列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可以成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靶区。16S—23S 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类新的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溶藻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通过2种样品前处理方式和4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相结合,提取橘色刺柳珊瑚(Echinogoria aurantiaca)基因组DNA,并对其18S rR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实验结果表明,对于2种样品前处理方式,采用纯酒精进行样品前处理比PBS(磷酸缓冲液)进行样品前处理效果要好。在4种不同的DNA提取方法中,以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基因组DNA效果最好,其余3种方法如PVP(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法、高盐法和酚/氯仿法的提取效果较差。并且不同样品的钙质沉淀对DNA都有一定程度的吸附。最后,通过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橘色刺柳珊瑚18S rRNA基因序列(AY962532)。BLAST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表明橘色刺柳珊瑚与弱柳珊瑚(Leptogorgia chilensis)的18S rRNA基因(AF052928)同源性最高,为98.79%。  相似文献   
20.
华东南巨型环状岩体群的发现及其他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