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4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断裂分布复杂,地震活动活跃,1654年以来,该地区孕育了至少9次M6.5地震.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W 6.5地震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联性,以及九寨沟震后周边区域未来地震趋势如何,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岩石圈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我们计算了1654年以来研究区历史地震序列同震、震后效应对九寨沟地震的影响,获取了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历史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1654—2008年历史地震序列同震及震后效应使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应力升高.基于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取值的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正且超过0.01 MPa.当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为0.4时,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2009 MPa.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受到历史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的促进作用.1654年天水M 8.0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M 8.0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超过九寨沟震源处应力累积量的50%,这两次M 8.0地震在九寨沟地震震中应力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654—2017年历史强震活动使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和岷江断裂松潘—叠溪段应力明显上升.以上三处断层段均存在第四纪活动性,且近期均未有强震活动,历史强震活动提升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历史地震使塔藏断裂西段、虎牙断裂北段、岷江断裂北段应力卸载,降低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2.
??????????10????GPS??λ???200??2003??2007????SAR?????????InSAR???????????????????????????????????????????????????????????????????????????????????????????????????????????????磬????????????????磬???????????????Χ???????????????α??????3????????1 mm/a, ???????????????Χ????????????1 mm/a,??????????????????С??????????????????????????????????????????????????????????????????????????????????????????????????????????????????????????????????,?????????????????1~-1.5 mm/a???????????????п??????????壬???????????????????????????????????????α???????????????????????????????????????????????????  相似文献   
63.
2022年1月8日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Ms 6.9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中段,属历史地震空区,基于多源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数据研究该地震的破裂模式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机制、应变释放过程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Sentinel-1数据和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获取了门源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视线(line of sight,LOS)向形变场显示此次地震造成了约20 km长的地表破裂,最大形变约0.75 m;然后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利用光学影像配准和相关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东西向同震形变场,最大同震位移达2.5 m;最后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以LOS向形变场为约束反演了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结果显示,门源地震是一次典型的左旋走滑型地震,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0~10 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3.25 m,滑动角10.44°,对应深度4.89 km;反演给出的矩震量为1.07×1019 N·m,对应矩震级Mw 6.6。结合野外考察和地质资料,初步判定发震断裂为冷龙岭断裂,并引起托莱山断裂发生同震滑动。同震库仑应力结果显示,冷龙岭断裂东段和托莱山断裂西段应力状态为加载,未来具有发生强震的风险。  相似文献   
64.
�ֽ�ؿ��˶������ǰ���о�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 GPS??????? ,???? DDA????????λ???????????? ,??????????????????α????????? (???? )????????總???????????????????????????? ,?????????????????????????????????????????????? ,?????????????????????????н??????????? ,??????????????ж?????????????????? ;??伯???????????????????????????????????????? ,???????????????????Щ???? ,???????????в????????????????????????н??????????? ;?????????????????ж?Σ???? ,?????????????仯??????????????????Σ????  相似文献   
6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微波相干成像方法,应用不同波段的雷达信号可以对地球表面不同的散射特性成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是将两个不同轨道位置或不同时间获得的复数SAR数据进行相位差分处理,从这些差分干涉数据中可以提取特别有用的信息,用于绘制地形图,测量诸如地震、火山、冰川运动等造成的地形变,研究植被覆盖特性、洋流等。介绍了InSAR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并对影响干涉结果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6.
大气折射对InSAR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星载SAR重复轨道干涉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SAR影像数据形成干涉图,干涉相位中包含有成像几何、大气、地形以及地面形变等信息。为此,分析了干涉图中大气参数(气压、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干涉相位的影响,计算了参数变化对干涉相位、高程与形变误差的影响量,并以图形方式描述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67.
汶川震后龙门山周边活动地块构造变形及断裂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99~2013陆态网络观测资料,计算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地区周边活动地块应变率场分布及欧拉旋转矢量,基于Okada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块体边界主要断层活动性状,分析研究区域现今构造变形和应变分配,并讨论汶川地震对上述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巴颜喀拉东部、川西北、滇中等活动地块向南东向运移的同时自身作顺时针旋转;由于龙门山断裂、丽江-小金河断裂等逆冲带对地壳应变的吸收与调整,研究区域地壳变形由西向东逐渐减弱,区域地壳变形以连续渐变为主要特征;汶川地震使巴颜喀拉块体、川西北块体的南东向运移加速,并增强了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和丽江-小金河断裂的逆冲运动。  相似文献   
68.
新疆伽师地区现今构造运动和地形变GPS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的GPS监测网进行加密和复测,采用GPS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解算,获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基线的相对精度达10-8~10-9.根据观测结果,初步得到了该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速率图及各基线矢量的时间序列.结果表明,伽师地区向北推移、塔里木盆地对天山的正向挤压是该区地壳运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9.
利用PSMSL全球海潮测量资料,分析了100多年以来全球海平面的年代际间变化特征.同时对区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全球海平面自3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上升,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区域变化特征明显,特别是最近30 a以来区域海平面变率增大.海平面变化的这种趋势和全球地面温度变化趋势相似.对几个有着较长时间记录的潮汐站测量资料进行了分析,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调查了海平面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全球潮汐测量资料的长期变化趋势分析后,得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海平面呈现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在北大西洋和太平洋西部,海平面出现了近40 mm/a的上升量.  相似文献   
70.
正在进行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库 ,已有的研究表明 ,高坝水库有可能诱发中强地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已成为测量地球表面变化极具潜力的技术。对欧洲遥感卫星ERS - 1与ERS - 2的SAR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 :只要时间跨度不太长 ,在有植被覆盖、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亦能获得较为理想的干涉图像。结合三峡地壳形变监测网络 ,利用InSAR技术完全有希望识别三峡工程蓄水过程的地表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