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95篇
  免费   15014篇
  国内免费   21813篇
测绘学   11034篇
大气科学   8512篇
地球物理   11138篇
地质学   39675篇
海洋学   11681篇
天文学   933篇
综合类   5205篇
自然地理   8844篇
  2024年   415篇
  2023年   1344篇
  2022年   3615篇
  2021年   4304篇
  2020年   3543篇
  2019年   4293篇
  2018年   3785篇
  2017年   3650篇
  2016年   3571篇
  2015年   4293篇
  2014年   4146篇
  2013年   5125篇
  2012年   5635篇
  2011年   5685篇
  2010年   5648篇
  2009年   5201篇
  2008年   5370篇
  2007年   4996篇
  2006年   4717篇
  2005年   4065篇
  2004年   3082篇
  2003年   2156篇
  2002年   2174篇
  2001年   1974篇
  2000年   1676篇
  1999年   803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223篇
  1996年   178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0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81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7篇
  1979年   30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9篇
  1957年   21篇
  1954年   34篇
  193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Abstract—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were measured for shock‐produced diamond and shocked graphite formed at peak pressures ranging from 37 to 52 GPa. The δ13C values of diamonds produced in a sealed container were general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initial graphi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initial graphite and shocked graphite/diamond may reflect kinetic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oxidation of the graphite/diamond and/or analytical artifacts possibly induced by impurities in the samples. The pressure effect on the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between graphite and diamond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δ13C values of impurity‐free diamonds produced using a vented container from which gases, including oxygen, in pore spaces escaped during or after the diamond formation (e.g., 0.039 ± 0.085‰ at a peak pressure of 52 GPa). Any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nduced by shock conversion of graphite to diamond is too small to be detected in natural shock‐induced diamond‐graphite systems related to terrestrial impact cratering processes.  相似文献   
42.
自 1992年起云南天文台开始了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天文选址。丽江高美古最终被选择作为未来中国地基天文光学观测的新址点。并且 ,在国家科技部 ,云南省政府 ,以及中科院的支持下 ,2m级天文望远镜项目在 2 0 0 0年 12月获得立项。在文中 ,我们简要的介绍了高美古台址的情况 ,并给出了 2 .4m望远镜的详细情况 ,以及其他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43.
讨论运用PCI 9054(美国PLX公司生产的接口芯片)作为接口芯片的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板卡的软硬件设计,以实现天线跟踪的两个时间同步中断。利用标准秒信号中断作为系统时钟同步信号,并同步产生时间间隔为20ms(或40、50ms,可选)的中断信号,来处理天线跟踪指令输出。中断信号通过PCI中断口INTA#接入计算机,在驱动中识别不同的中断信号,并在应用程序响应中断处理后,命令ACU(Antenna Control Unit)机,实现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同步跟踪。其控制过程分3部分阐述:硬件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安装及应用;着重讨论了前两者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44.
对20颗依巴谷(Hipparcos)卫星所观测的碳星作了近红外JHK测光,由近红外观测结果估算了其在K波段的热改正BCK和视热星等mbpl以及有效温度Te,结合依巴谷卫星所得视差,得到其中一些星的绝对热星等Mbol。  相似文献   
45.
Blazar 的X射线谱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Donato文献中选择了一个含有69个Blazar的样本,样本中每个源有多个X射线辐射流量数据,用该样本研究了流量密度和谱指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研究了三类源(HBL,LBL,FSRQ)的红移和谱指数的分布。结果表明:对于HBLs,谱指数和流量密度之间有一个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存在,而对于LBLs和FSRQs却没有相关。因此认为HBL的X射线是同步辐射所致,而LBL和FSRQ的X射线辐射较为复杂可能是同步自康普顿过程导致。HBL显示软X射线谱,而FSRQ显示硬X射线谱,LBL居中。在谱图中HBL位于近端,rSRQ位于远端,LBL居中。  相似文献   
46.
山东省1∶20万空间数据库结合山东省区域水文地质特点,共建立了27个图层,完成12个图幅的建库工作。通过该项工作,为今后进行空间分析和应用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为数字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模糊控制中的设计思想及方法,并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改进实际生产中PID控制的一些控制难点。将改进方法应用在一大型水压机控制系统中并在实际生产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8.
49.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采用P波初动半周期残差法求得1998年7月临猗5.0级地震前后不同路径的Q(品质因子)值变化,发现在地震发生前Q值为87~203,震后Q值为67~164,震前震中区附近出现明显的高Q值异常。结果表明,地震前的高Q值异常可以作为地震预测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0.
In this paper, the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s of rapid rotating compact stars and some gravitational effects are studied within the general relativity by use of the Harrison-Wheeler equation of state and by the self-consistent field metho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equilibrium configuration of a rotating star is a spheroid. For large spin velocities, say, ω > 3.0 × 102 sec−1 the eccentricity and mass increase very rapidly as the angular velocity increases, for the critical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rotating star, the eccentricity is about 0.7, the increase in mass is about 10–35%. The difference of the gravitational redshifts at the surface of the star caused by rot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the light bending when the beam moves in the direction of rotation or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are obvi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