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1.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2.
选取史料中1480-1940年间共460年的旱涝灾害记录,采用湿润指数法建立湿润指数(I)序列,并用最远距离法作聚类分析,讨论了广东在15-19世纪末期间总体和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区域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113°E经线似乎可以看作是广东一条重要的气候特征线,该经线以东、以西的旱涝分区界线大致分别沿经向、纬向分布;2)粤西、粤北是广东旱涝区域分异变化较大的地区,粤东在不同时期也有所变化,珠三角地区则是较为稳定的涝灾多发区;3)不同冷暖时期的旱涝分区既有大致相同的特征,又有一定的差异.文章认为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广东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受印度夏季风影响及东亚气候系统发生改变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3.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的研究表明,虽然近四千来来气候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其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的波动。以200aBP为界,其前以相对湿润为主,而其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存在三次干旱化程度加剧时期,即1500aBP,1200aBP和1000aBP。  相似文献   
54.
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碳酸盐同位素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仙女木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消期中的一次十分强烈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共突然性及全球性特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根据新疆南疆博斯腾湖湖相沉积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结合孢粉及CaCO3含量分析,揭示了新仙女木事件的存在。  相似文献   
55.
南疆博斯腾湖末次冰消期新仙女木事件的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巍 《湖泊科学》1999,11(1):28-32
通过对ZK2孔多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重建了4500年来鄱阳湖湖口地区古环境历史。研究表明:4500aBP以来,鄱阳湖湖口地区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交替。  相似文献   
56.
末次冰期以来陆地植被中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当前古生态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和屋山两处泥炭沉积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重建了该区域末次冰期以来C3/C4植物相对丰度演化历史,并探讨了其可能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MIS-3阶段初期,屋山地区的植被以C3和C4混合植被为主,在此后的MIS-3阶段绝大部分时期,下录和屋山地区的植被主要为C3植被,在个别时段C4植物也曾一度有所扩张;在MIS-2阶段,下录地区C3植物含量显著降低,区域植被以C4植物为主;在全新世初期,下录地区的C3植物含量呈现出增加趋势,气候环境变得有利于C3植物生长.对比研究表明,由于在末次冰期乃至冰期最盛期阶段,雷州半岛地区的气温下降幅度可能仅在5~8℃左右,温度足以满足C3/C4植物的生长需要,从而使得受东亚夏季风强度直接影响的降水增多或减少成为控制本区域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大气CO2浓度可能对该地区C3/C4植物相对丰度变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新疆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近期的几点重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6,19(3):87-95
本文评述了近年来新疆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内陆西风型环境演变主末次冰盛期以来地冰川进退序列的建立,晚冰期气候突变事件及小冰期环境特征和西域砾岩下限磁性地层学年代的获得及第四纪沉积年代学进展等方面的进展,同时还指出了目前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对此地区第四纪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8.
钟巍 《干旱区地理》1993,16(4):38-44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巴里坤湖相沉物的多种地球化学元素进行归纳和整理,得到反映气候状况的地球化学元素和氧化物类,表明沉积地层学特征同样具有显示古气候特征的同步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59.
晚冰期新仙女木事件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民  钟巍 《冰川冻土》1994,16(4):371-379
发生于10-11ka左右的新仙女木事件是一次全球笥的气候态然变冷事件。目前的有关其成因的各种假说都不能完全解释它的形成机制。本通过对比世界各地有关此事件的地质记录,综合评判各种假说,目前关于此事件的成因尚未搞清。现有的知识表明,洋流的改变及与之相伴的随的海-气系统的重新调整。对理解此事件及与此类似的气候突发事件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
中国不同区域MIS-3时期气候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比分析前人对MIS-3阶段气候环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 通过冰芯、石笋氧同位素与磁化率等各种代用指标, 对中国不同区域在MIS-3时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中国不同区域MIS-3阶段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大背景较为一致的条件下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差异. 青藏高原在MIS-3阶段的早期(MIS-3c)和晚期(MIS-3a)较其它区域来说可能温度要高, 降水量更为充沛, 中期(MIS-3b)气候曾经一度变冷变干, 存在着千年尺度的气候转换;东亚季风区主要以暖湿气候为主, 西南季风区则以凉湿为主, 而温湿的气候环境可能是MIS-3时期西北地区主要气候特征. 区域对比研究还发现, Heinrich事件与D-O循环在中国不同地区同样着存在不少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