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2009年,是国家实施刺激经济发展政策,依靠拉动内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形势催人,时不我待。牡丹江市国土资源局要按照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集中全部力量,搞好项目前期攻关,跑省进京,争取支持。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障市域经济发展的任务上来。  相似文献   
132.
前寒武纪VMS与BIF铁矿床共生组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VMS和BIF铁矿作为两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在前寒武纪常常以共生组合方式赋存于古老克拉通内的表壳岩系中,是早期地球构造和环境演化耦合作用的产物。该组合不仅记录了当时特定的构造及大气和海洋环境,而且两者也是全球铜、铁、铅、锌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因此,开展VMS与BIF共生组合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前人研究表明,前寒武纪VMS与BIF集中出现于~2.7 Ga和~1.9 Ga,与同时期地幔柱活动和地壳增生的高峰相对应,两者共生时BIF通常产出于VMS外围或上盘,但在矿体空间展布上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研究还认为,前寒武纪地幔柱活动诱发的海底扩张、海底和地表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的多重热液系统,可同时为VMS和BIF提供物质来源,海水的硫逸度、氧逸度及大气的氧含量是影响VMS与BIF空间分布及VMS硫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因素。目前,VMS与BIF共生组合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典型共生实例的精细解剖,已有共生模型缺乏详细的矿床成因机制研究支撑,对两者共生组合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古海洋环境仍存在不同认识。华北克拉通的清原和五台新太古代绿岩带发育有较大规模的VMS与BIF铁矿共生现象,对其开展详细研究工作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3.
“9210”系统在全国气象部门300多个地(市)级气象局业务化应用已经近5a。由于设备的特殊性和运行的连续性,对其进行雷电防护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9210”系统的构成,介绍了防雷的重点部位和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4.
对三峡与葛洲坝三维数字仿真平台构建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三峡至葛洲坝区域仿真数据库建设过程和三维可视化程序框架,研究了与三峡实时数据库和调度数学模型相连接的数据接口,将调度过程动态直观地表现于三维场景中,实现了航运相关数据的查询和分类显示功能,为梯级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5.
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对2005年8月12日发生在山西朔州市北部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在纬向环流向经向环流调整的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抬,是一次典型的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暴雨。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十分充沛,并在朔州市北部形成辐合。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能量;过程期间,物理量场表现出强水汽输送辐合及上升运动;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及特殊地形的综合作用激发出中尺度降水云团,造成此次强降水。  相似文献   
136.
光子计数技术用于Ⅱ型光电等高仪观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叙述了Ⅱ型光电等高仪的一套完整的现代化观测系统,整个系统由IBM-286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和结果处理,并且采用了光子计数的新技术,使光电等高仪的观测星等从原来的6^m.5提高到11^m.0。该系统已在上海天台、云南天台的Ⅱ型光电等高仪上正式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7.
梁贵云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05,23(3):248-271
正在进行的实验室天体物理测量解决了X射线天文学的一些问题,这些实验产生了大量可靠的原子数据,它们既可用于电荷分布中电离与复合截面的计算,又可用于对X射线谱线形成的线表、激发截面及双电子复合系数的理解。另有一部分实验注重于解决天体观测的难题,以及验证现有的和寻找新的X射线谱线诊断。讨论了上述实验产生的数据类型,并展示了实验室测量如何为卫星(ASCA、EUVE、Chandra、XMM和ASTRO-E2)观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8.
第一部分(Zhang et al,2001)的资料分析表明,El Nio事件发生之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着显著的异常经向风应力辐合、为了分析这种超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距平在其后的ElNio事件发生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利用简单热带海洋动力学模式,从动力学上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关于赤道辐合的理想经向风应力强迫的响应,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在El Nio事件之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异常有利于El Nio事件的发生。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强迫作用于热带海洋,会激发出西传的Rossby波,使得赤道附近的海洋混合层变厚。由于耗散的影响,最大的增厚区位于强迫区域。当这个强迫作用于赤道东太平洋时,这将有利于以 Nl Nio事件发生;另一方面,Rossby波响应在赤道及其附近使得表层海水向西流动,中东太平洋表层水的不断向西输送有利于表层水在西太平洋堆积,为后来暖事件的发生累积能量。  相似文献   
139.
第一部分(Zhang et al.,2001)的资料分析表明,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存在着显著的异常经向风应力辐合.为了分析这种超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距平在其后的ElNino事件发生中的动力作用,本文利用简单热带海洋动力学模式,从动力学上研究了热带海洋对关于赤道辐合的理想经向风应力强迫的响应,指出赤道东太平洋出现在El Nino事件之前的辐合经向风应力异常有利于El Nino事件的发生.辐合的经向风应力强迫作用于热带海洋,会激发出西传的Rossby波,使得赤道附近的海洋混合层变厚.由于耗散的影响,最大的增厚区位于强迫区域.当这个强迫作用于赤道东太平洋时,这将有利于E1 Nino事件发生;另一方面,Rossby波响应在赤道及其附近使得表层海水向西流动,中东太平洋表层水的不断向西输送有利于表层水在西太平洋堆积,为后来暖事件的发生累积能量.  相似文献   
140.
基于GIS的工程地质编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应用GIS技术进行工程地质图的数字制图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工程地质图的数字制图方法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