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2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1993年5月30日22GHz的缓变型射电事件的时间轮廓特征,以及在3GHz、10GHz频率上没有对应射电事件的观测特征等,可用Matzler的热模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结合紫金山天文台的太阳射电观测资料,对太阳耀斑中的射电漂移结构进行研究。过去的观测发现,漂移结构太阳耀斑产生的射电爆发伴随一种特殊的结构。观测特征是其中的细结构是由许多小脉冲组成,但整体随时间漂移。过去观测到的这种结构是向低频漂移。观测上他们与太阳耀斑中的等离子团抛射相对应。2003年3月18日,紫金山天文台射电频谱仪观测到的漂移结构是漂向高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22 周太阳活动峰年,太阳射电观测研究概况,并根据一些新型的太阳射电设备的建立,对23 周峰年观测研究的选题,提出某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不同的发射波模以及偏振态(偏振度与偏振方向)的快速时变特征,对1993年10月2日07:44:34-07:44:52:99UT期间的太阳射电事件进行了证认,认为这是一个由两群、总数约为40个尖峰(spike)结构组成的罕见的宽带事件,它的总带宽>300MHz、相对带宽■5%.根据它们在2.545GHZ,2.645GHZ;2.695GHZ和2B40GHZ上的流量资料,首次对一些spike结构作了谱分析.发现spike结构谱的峰值频率,第一群呈现为随时间由高频向低频漂移的倾向,第二群基本上位于2.695GHZ上.Spike谱的这些观测特征,可定性地用非热电子束流平均能量的时变特性来解释.对于第二群具有相同峰值频率的spike辐射,可能来自同一电子回旋脉泽不稳定区域.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同的发射波模以及偏振态(偏振度与偏振方向)的快速时变特征,对1993年10月2日07:44:34-0.7:44:52:99UT期间的太阳射电事件进行了证认,认为这是一个由两群、总数约为40个尖峰(spike0结构组成的罕见的宽带事件,它的总带宽〉300MHz、相对带宽〈5%,根据它们在2.545GHz,2.645GHz,2.695GHz和2.840GHz上的流量资料,首次对一些spike结构  相似文献   
16.
本试图根据蝴蝶斑的分布特征,采用平滑滤波的方法,消除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资料中,由于某种干扰引起的蝴蝶斑,从而达到在这种资料中提取有用太阳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观测中的一些干扰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区分太阳射电精细结构事件与雷达干扰的相应办法。  相似文献   
18.
太阳软X射线背景辐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SGD上1989年四个大活动区中选取微波爆发和软X射线耀斑(SXR 耀斑>C5级)的相应参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R,一般都有0.9≤|R|<1,从而说明了SXR耀斑同微波爆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也证实了耀斑期间由微波爆发源区(磁环顶部)流出的大量非热电子束沿磁环两翼在下倾注到色球层时,因爆发性碰撞加热而引起色球等离子体蒸发,蒸发的高温物质沿磁环上升而发出波长为(1—8A)的SXR 耀斑辐射(10~6K相似文献   
20.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8.6mm波段射电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8.6mm波段射电太阳的半径为1.012R,总流量为2540sfu(1sfu=10-22W/m2Hz),日面平均亮温度为9632K,径向亮温度分布,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0.936-0.992R处,存在临边增亮,平均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为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